這些如果不是大伯出面幫忙的話,全都是要魏時自己去當地請人,所耗費的時間暫且不提,關鍵就怕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或是與人互結的時候找錯了對象,被人連累作廢成績。
這些不是不可能,方山縣雖說是魏時的原籍,可他壓根就沒去過那里,跟魏家的族人更是從未見過面。
他爹那邊別說是找個人出面幫忙了,就是書信都沒交代一份,完全讓他這個兒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生自滅,這份信任也是夠了。
魏時本來都已經做好了出銀子、擔風險的打算,到了柳州城,才峰回路轉,有大伯幫忙,自然是可靠,也能節省下來更多的時間復習功課。
恩恩怨怨,魏時全都在心里的小本本上記著呢,他不是圣人,更不做白眼狼。
住的是大伯的院子,做飯的廚子也是從大伯那里帶過來的,報名的事情更是從頭到尾都已經安排好了,魏時要做的不過是出面見幾個人,在一同去縣署禮房報名。
縣試總共考五場,每場一天,每天都需要起個大早。
魏時住的地方離考舍很近,走路過去也就是半炷香的功夫,饒是如此,也是大半夜里就得起床。
考試外面有衙役維持秩序,考生排成兩條長隊,約有幾百人,再加上陪考的人群,還是相當浩大的。
魏時自個兒提著考籃,排的位置不前不后,差不多在中間,里面除了筆墨紙硯和考試證件之外,還有食物,畢竟要在里面待一天呢,哪怕是吃了飯過來的,在考試里邊兒也得吃一頓。
天兒這么冷,魏時可不敢帶饅頭、包子一類的東西,半天的功夫在考舍里邊就得凍得梆梆硬了。
魏時帶的是含水量極少的糕點和肉干,全部都是這幾日新做出來的,味道不錯,也很能夠果腹,關鍵是不會被凍成硬疙瘩,冬日里吃冰疙瘩,這可不是什么好的體驗。
本來考舍里邊就冷,四處漏風,也沒有什么取暖設施,考生們大都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會凍成什么樣子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下,把凍成硬疙瘩的饅頭吃進肚子里去,嘴和胃都受罪。
在進入考舍之前,由門口的兩個衙役負責檢查,跟后世的標準一樣,無非就是兩個內容,一是核實身份,不允許替考,二則是不允許作弊,檢查全身看有沒有帶小抄的。
跟后世比起來,現在的檢查方法就頗為簡單粗暴了。
核實身份,一是看考生自帶的文書,也就是所謂的考試證件,后世稱之為準考證,二就是衙役手里頭的簡易畫像,是真的相當愜意。
本身古代畫畫追求的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哪怕是用來校驗身份的畫像,也沒有辦法特別的寫實,不過具體的相貌特征還是有的,臉上有沒有皺紋,有沒有痣,在哪個地方,大致的五官,還是能夠看出不來的。
至于身高幾許,年齡幾何,那就全是文字描述了。
核實完身份之后,就要檢查帶沒帶小抄了,要么說古代沒有人權呢,士農工商,讀書人是最金貴的了,而所有要參加科舉的讀書人,都要經歷這么一遭脫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