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連下人都是從小培養的,不是從外面買來的,也就是所謂的家生子。
而家中的規矩,那也是經過一代一代人不斷完善定下來的,這些東西不可能外傳,頂多也就是由出嫁女帶到夫家去。
不過很可惜,哪怕是休沐日,沈大人也沒有在家。
“我家老爺出京去了,今兒是回不來了,他囑咐過小的,您要是來見他的話,就明天中午過來,他明天中午一定從衙門里趕回來。”
似乎是怕魏時誤會,這人又趕著多解釋了幾句,“您也知道,我家老爺在工部做事,他向來是喜歡親力親為,經常出去勘查工事,休沐日一般都不在家呆著。”
得,還是個喜歡下基1層的,魏時很是敬佩這樣的官員,不過,原本他是打算明天就去國子監報道的,這樣看來只能是再多等一天了。
雖然沒見到想見的人,不過魏時是也不是空著手走的,是帶了功課走的。
這面還沒見著呢,任務就已經先布置下了,魏時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大概沈大人是受了大伯所托吧,要在京城看顧他的功課,免得他沒人管了,會有所懈怠。
沈大人布置的功課是一篇策問,而且是治水方面的策問,關于黃河的治理。
果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困擾大家的自然災害卻是沒有改變的。
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連年潰決,導致海口淤塞,漕運方面也受到了影響,一部分良田也被河流掩埋。
如今大靖朝國泰民安,黃河潰決影響不到整個國家,但是對兩岸的百姓來說,這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兒的了。
本朝采用的一直都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式來治理河道,而且已經初見成效,淮河、運河這兩條河道就已經得到了治理。
不過黃河的治理要更困難,工程也更為浩大。
魏時還真沒研究過治水的問題,一來是他沒有時間,二來這也并非是他亟待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是柳州城,還是燕縣,都沒有水患。
至于上輩子,他就沒接觸過這些,家鄉沒患過水災,他所學的專業也跟治水八竿子都打不著。
是以,他對治水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邸報上看到過一些而已。
要在明天中午之前寫出一份相關的策問來,最重要的也是最花費時間的,就是查閱資料了。
可是他剛剛到京城,從柳州城帶過來的書籍里頭也并沒有跟治水相關的。
原本考察他的就是治水方面的專家,他要是腹內空空一點兒東西都沒有,那不叫人貽笑大方了。
大伯托好友看顧他,他可不能給大伯丟這個臉。
魏時連家都沒回,直接吩咐元寶回去多找幾個人,去全城的各個書肆問一問,看看有沒有治水方面的書籍,統計一份名單出來,照著名單買。
他自個兒現在就去臨近的書肆瞧瞧,總得心里有個數才成。
現在書肆里頭暢銷的是什么,四書五經、史書、詩集、游記、話本子,治水方面的書籍除了專業人員,誰會去看這個。
反正魏時連跑了好幾家書肆,都沒買到想要的書。
元寶他們那邊兒倒是還有些收獲,總共就只買了三本相關的書籍。
魏時拿到書的時候,都已經是中午了,他也分不清楚哪個更重要、哪個基礎性更強一點兒,只能隨意從中間挑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