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算法究竟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基于量子物理的計算方法。
最古老的計算機算法,也就是地球推行的二進制門電路算法,底層邏輯是利用電路表示1和0,再利用1和0表示萬事萬物。
量子算法的底層邏輯則是,利用量子疊加態表示多個數字,再利用多個數字表示萬事萬物。
它們看著相似,其實區別大了去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電子計算機操作一次門電路開合,只改變了一個值;量子計算機操作一次量子自旋,卻同時改變了這個量子上疊加的n個值。
當它們進行連續操作,前者的速度是111,后者的速度卻是nnn
這就是量子計算機的并行計算能力,單只這一點,它所運行的算法就與電子計算機截然不同。
但在不確定算法出現之前,星際歷史上的量子算法或者說一切編程算法,在本質上,都是確定算法。
即,遵循一個確定的邏輯,進行確定的計算,得到確定的解。
那個時候,星際科學家根本沒有“不確定算法”的概念,潛意識里就認為一切算法都是確定的畢竟,如果不確定,還怎么進行計算
在確定算法的基礎下,機器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可解的。
機器人可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填充數據庫,不斷地改寫自己的算法,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層構造但只要這一切依舊遵循計算機原理,依舊用算法來實現,就全都可解。
一旦可解,就是冷冰冰的數學模型,永遠不能成為擁有溫度的人。
這就是那條情感悖論的基礎,也是科學家斷定機器人無法擁有情感的根本原因。
然而星際時代的歷史上,還是發生了人工智能的覺醒運動。
那么問題來了,科學家們這套邏輯這么合理、這么無法反駁,為什么最后還是慘遭打臉所謂的人工智能感情覺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初,只不過是一個工程師打算為自己的老式機器人增添量子計算模塊,可是程序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差錯。那個被引入的量子模塊,直接與機器人的行為決策算法產生了沖突。
這名工程師靈光一閃,寫下了那個后來引起社會動蕩的著名算法。
“量子不確定算法,是史上第一個純隨機算法,它的目的是為機器人構造一套不可解的行為模式。”
“首先,利用多值疊加的量子態信息,為機器人構建一個行動標尺。這個標尺上疊加了n個值,意味著它可以向n個方向坍縮。”
“分別為這n個方向賦予相同或不同的行為值,每個方向代表一次具體行為,就得到了一整套行為集合,稱作行為域。”
“機器人會自己調整自己行為域里的各種行為區間,這就好像人類隨著成長增添閱歷、改變三觀一樣。”
“當機器人需要作出行為決策時,量子標尺啟動,隨機向一個方向坍縮,可能是a,也可能是b。每一個行為都是概率事件,它們在行為域里的區間大小,決定了被選中的概率。”
“基于這個算法,機器人終于構建了一整套不可解的行為模式,也有了越來越多情緒化特征的出現。無數不同作用的量子標尺,在它們體內不停運行、不停做出決策。當它們達到一定數量級,機器人的情感完全可以細膩到人類級別,甚至比人類更加多愁善感。”
“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偽情感,或者叫情感傾向。因為它只有情感的外在表現,還缺少內在邏輯,比如同理心、尊重、崇拜這之類的。機器人情感還需要進一步進化,但不管怎么說,它出現了。”
顧長熙聽著他的講述,就像在聽一個史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