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來說,樓清焰是很想撒把鹽給自己腌一腌攤在那里。無限好文盡在格格黨
然而,欠債累累的人,沒有資格裝咸魚。
縱然出來休假,他也是帶著任務的。
一個任務是趁這段時間寫完腦機的編譯程序,帶回去適配元神正在開發的新硬件。
另一個任務就是參觀一下好萊塢的電影市場。
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暴利行業,影視投資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樓清焰辛辛苦苦辦公司,折騰演唱會,炒作風口,才只不過套現一千萬,電子聲帶的軟件才只賣了六百萬。相比之下,一部電影倒手上億的故事比比皆是,簡直就是搶錢。
樓清焰滿腦子都是怎么搞錢,自然不會放過這一行的暴利。
第二天,江覆早早去了學校,樓清焰起床下樓,早餐已經擺在了桌上,細心地用幾個大碗倒扣著。
一如既往的好吃。
吃完早餐,樓清焰都不想出去了,磨磨蹭蹭一個小時才踏出家門。
首先要做的是去租一輛車。美國是個生活很不便利的地方,尤其他住在郊區,要往另一邊郊區走,沒有車寸步難行。
開上車之后,便前往好萊塢,去找之前預約的一家特效工作室。
有了特效插件,他還得組建一個特效團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現成的。
然而現成團隊不好找,國內符合要求的就那么幾家,肯定落不到他手里。其他的團隊倒不是說技術不行,而是一直制作那種粗制濫造的電視劇五毛特效,短時間內很難扭轉過來。
最后也只能到國外來撿撿漏。
好萊塢這邊,也有許多生存艱難的小特效工作室,有的連公司都不算,是掛靠在人家公司底下的。
這些小團隊的技術水平不見得多么高,但有一個國內沒有的優點,他們已經適應了一套優秀而成熟的行業規則,
國內外特效水平差異很大,但這些差異只有20在客觀技術。
還有70要歸咎于行業,也就是制作理念、管理體系、行業風氣等問題。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好萊塢常見的視效監制機制,國內依舊非常陌生;在好萊塢,電影預算優先計算特效成本,在國內,則先考慮請哪些演員;好萊塢有一套成熟的工業化特效制作流程,而國內往往是手忙腳亂,效率極低。
至于最后的10,在于計算機圖形學底層研究,通俗點說就是特效工具的研發。
特效制作并不是單純的設計工作,有時也會伴有研發。為了制作某個特效,專門去寫一個變形器或者模型函數,在大公司里是很正常的事。
國內團隊,哪怕技術水平再高,在這個腐爛的行業里浸淫著,也失去了制作優秀特效的能力。行業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扭轉過來的,人不能扮豬扮太久,否則就變成一頭真正的豬了。
所以樓清焰不打算隨便接手一個國內五毛團隊。或者說暫時不打算,
他在好萊塢看中的這家特效工作室,運轉狀況不好,手里沒有活兒干,是個只有30人的小工作室。饒是如此,估值也達到了一百萬美金。
如果買下它,剛到手還沒捂熱乎的一千萬轉眼就又花光了,剩余的錢只夠用來維持深空的日常運轉。
樓清焰還是太窮了,一千萬在別人看來可能遙不可及,但對于他這個敗家子,實在太少太少了。
他得搞錢,必須的,抓緊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