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平穩了多少年,第一次出現這么大的問題。這不僅重重打擊了好萊塢電影人,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多家媒體紛紛開始探討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
“萬倍回報夢碎,動畫市場上演史無前例滑鐵盧,究竟是誰搞砸了一切?”
探尋一件商品為什么賣不出去,自然要問問消費者為什么不樂意購買。媒體采訪了許多電影觀眾,沒被采訪到的也在社交網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電影質量問題嗎?當然不是,八大保持了應有的水準,迪迪尼尤其令人驚艷,但你得知道,我口袋里的美金有限,這個冬季看一部動畫對我來說就已經夠了。”
“我喜歡動畫電影,但二十部實在太多了。我不會去影院浪費時間,如果它們后續上線奈飛,我可能會在網上觀看。”
“作為資深動畫愛好者,我本來感到非常興奮,有那么多動畫即將上映。但是你猜怎么著?我只看了五部半,在第六部的中途就離場了。我有一種強烈的厭倦感,雖然每一部電影的劇情截然不同,但同質化太嚴重了,我沒有從中看到一絲一毫的表達,它們只是在按部就班激起觀眾的快感。”
“我是一名業余影評人,尤其喜歡動畫電影,二十多部幾乎全看過。我得說,它們的商業水平很高,但藝術水平參差不齊。無一例外的機械性敘事、套路化劇情、為了趕工而犧牲表達。我們不否認商業片受歡迎,但是兩個月內上了二十部純商業動畫,我的上帝啊,他們以為北美觀眾都是傻子嗎?”
除了電影學界和經濟學界,it界——尤其是人工智能前沿公司——也對這件事異常關注。幾家龍頭級大數據團隊爬取全網數據進行分析,從消費者角度得出了動畫市場整體糊掉的原因。
二十多部電影扎堆,導致票房嚴重分散,觀眾審美疲勞。
動畫片受眾本就有限,全球最高的動畫電影票房還不到十五個億,和動不動幾十億的英雄系列比起來捉襟見肘。
上面兩個是表層原因,還有一個深層原因——這些動畫幾乎都是純商業電影,過于短暫的制作時間不允許主創深挖藝術細節,只能為了商業價值而犧牲藝術價值,作品本身毫無表達可言。
商業電影帶給人快感,沒錯,觀眾愿意為了它掏錢。但二十部?做夢吧。
“撲街是理所當然的。”《北美電影周刊》這樣評價道。
“投資方真的沒有預料到今天的局面嗎?這不可能。當他們看到自家動畫的質量、知道二十部動畫爭相上映的事實時,就能夠猜到市場會被擠壓成什么樣子。”
“但他們會為此放棄嗎?”
“更不可能。請注意一個事實——雖然市場在后期垮掉,可是頭半個月一直都在賺錢。考慮到令人發指的成本數字,頭半個月上映的電影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只要能趕在首批上映,就可以賺很多很多錢。是的,只要你比別人快一步就可以!”
“三百倍的利潤就能讓商人鋌而走險,而這是千倍萬倍!誰會甘心放棄這個機會?就算看透了未來的亂局,誰又能忍住不去試一試爭一爭?”
“瘋狂的資本家絕不會錯過商機,他們只會想盡辦法爭奪檔期,把制作時間一縮再縮,把應該放在藝術表達上的精力,全部放在怎么加快速度上。各個公司爭先恐后,你快一步我就再快一步,形成一個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那么,一切都向速度看齊,還怎么保證作品質量?他們難道不怕質量太差導致滑鐵盧嗎?”
“嘿,伙計,別擔心,fire早就貼心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fire發明了一種新的動畫工業,把動畫成本降低了80,但是這種新方式究竟是什么?我們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終于將這套模式完整拼湊出來……”
《北美電影周刊》詳細介紹了“流水線動畫”的概念,尤其著重“ai拉片”和“預處理機制”,最后總結道“預處理影片讓導演只需要花短暫時間構思電影全貌,然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完成制作。ai拉片時刻引導著制作方向,拔高了動畫的商業水平。”
“它們一個鋪設軌道,一個拉力,讓動畫列車保持平穩高速的運行,永不脫軌。”
“可以想像,一部成熟的流水線動畫應該是這樣的預處理影片給出模型,流水線制作把模型細化成完整電影。ai拉片負責商業價值;導演負責藝術表達,同時要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做出取舍,讓兩者完成一個舒適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