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年畢竟學過經濟學,很快就想到了關竅,卻并不敢相信,“你說什么,是我理解的意思嗎?”
“你沒理解錯。”樓清焰說,“所謂智能工廠,就是一個人控制一車間機器的那種工廠,就是會讓工人大量失業的那種工廠。”
“它不會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普及的。”
“它會的。”
樓清焰沉默了一會兒。
“因為我們要推出fire語言了。”
“……”鄧嘉年失語。
“fire語言會讓智能工業發生突飛猛進的增長,進而帶動硬件增長,”樓清焰輕聲說,“只要r16普及的速度稍微快那么一點點,就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
智能工廠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
工人像割韭菜一樣失業。
超市里的貨賣不出去,超市關門,售貨員失業。
貨爛了,產能卻依舊過剩,員工失業了,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
最終結果將會如何,無須贅述。
人工智能究竟會不會帶來大規模失業,這個爭論由來已久,正方反方各有理論,但最根本的因素是技術發展速度。
失業是一定的。
如果技術發展比較慢,社會就有足夠的緩沖時間,去提供新工作崗位。
如果技術發展過快,社會來不及緩沖,就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也許地球原本有時間緩沖,但現在,樓清焰來了。
他不但帶來了先進的ai算法,還打算開發新語言,甚至在計劃ai芯片的研發……完全可以說,他一個人加速了整個地球的ai技術進程。
若不是r17突然宣布凍結的消息提醒了他,他或許仍未看清,自己正在扮演一個什么角色。
“我們得再成立個新公司,就叫深空工業,專門設計智能工廠,同時總公司開始囤積這方面的專利……錢?錢不用擔心,我會向上面申請,這一次我們得為上層政策提供技術后盾。幸虧國內是社會主義體制,可以政策先行,技術后走,要不然真是抓瞎。這公司就讓……李揚去負責。把他從數字實驗室調出來,我讓江覆去管理數字實驗室。”
“好。”鄧嘉年安慰他,“你別太杞人憂天,人家都說預測中國經濟是天下最難的事,后面會發生什么誰知道呢?”
樓清焰沒有杞人憂天,他只是突然看明了一直未曾注意到的前路。
最怕的就是注意不到,而只要注意到了,就可以未雨綢繆,把所有的危機,變成機遇。
“也許發展和繁榮是一對情人,他們契合的時候,全天下嘗到甜頭,他們矛盾的時候,全天下也跟著矛盾。”他嘆道。
1929的大蕭條,2008的次貸危機,誰能說得清,死了多少人。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作者有話要說:
我發現2021年8月14日是七夕。
就當他們過了吧,隨便腦補一下。
今天比較空閑,晚上寵幸六貴妃,補償這段時間的短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