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清焰耳朵貼在他胸膛,側頭看著樓下,“你看,”他指著遠處街上的一道車流,“那條路很堵,所以一些司機準備繞道去另一條路。另一條平時人流量少,按理沒那么堵,可是今天正趕上修路,只有一半允許通行。這些司機趕過去之后,會發現它比第一條路還堵。”
“只有站在高處的人才能看清一切,但我們都不是站在高處的人,只是歷史洪流中密不可分的一滴水,是一群無法掙脫歷史局限的普通人。”
“生產力發展,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越來越重要,個性化也越來越突出,這沒有錯。”
“原本必須依附于中心節點的人,開始渴望成為獨立的節點,渴望由自己直接創造價值,而不是成為中心價值的一部分。技術的發達為這一切提供條件,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也沒有錯。”
“繁星的宗旨是為每個人提供直接創造價值的平臺,與main的理念不謀而合。這也沒錯。”
“王小王最大的錯誤在于,看不清去中心的全貌和本質,也看不清無政府的全貌和本質。”
當人人都能成為網絡節點時,這些節點就會區分出大小,產生一種“小中心”,也就是所謂的再中心化。正如社交媒體是去中心產品,卻催生了網紅這種新的中心。互聯網去中心,自媒體再中心,已經成為非常典型的現象。
王小王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去中心未必帶來無政府主義,但必定導致小政府主義萌芽”。
可是他卻忽略了——也許不是忽略,是被強制遺忘了——在去中心、小中心背后,仍有一個連通所有節點的......強中心。
電商平臺成立之初,是web2.0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銷售結構扁平化,為小商家提供直銷通道,人人皆可參與,難道不是去中心化嗎?但現在沒人再說電商是去中心化,因為經歷多年的資源積累,它們本身成為了最強的中心。
后來區塊鏈被提出,最初只是為了建立一種電子貨幣系統,但隨著它的發展,人們發現,區塊鏈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建立比特幣體系,而是徹底顛覆現有的交易乃至人際交往方式。
人類的傳統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即使出現了貨幣,每一個貨幣的價值也隨其大小、重量而不同,這種交易方式太不便利,于是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當人們開始用信用貨幣交易,就等于在交易中加入了第三方——發行信用貨幣的政府。人們會擔憂一個問題:我把自己的東西換成了一張紙,萬一這張紙明天就不能用了怎么辦?于是,政府起到的作用是:為這筆交易做擔保,保證這張紙永遠能用。
互聯網興起后,現代社會建立了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第三方機構不再僅是政府,還有銀行、協會、第三方支付工具等等,總體來說,脫離不了“第三方擔保”的交易方式。
在這種交易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第三方機構的信用,可是人類往往是整個系統中最不可靠的存在,只要是人類管理的系統,必定存在不穩定、破壞信任、違反規則的事情。
而且很難建立全球性信用體系,讓兩個國家完全互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跨國交易成本很高,不同信用中心之間的摩擦也會大大降低效率。
那么,有沒有辦法,把人類從這個系統中摒除出去?建立一個不需要人力維持的、自運行的信用機制?
區塊鏈做到了。至少從概念上做到了。
原理很簡單,就是把每一筆交易記錄在每一個網絡節點上,讓每個人都可以見證記錄,把“第三方擔保”,變成“人人參與擔保”。為了激勵人們參與擔保,最早記錄交易的人會獲得獎勵,也就是比特幣。
區塊鏈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單個節點不可能存儲所有數據。但至少,它已經能投入應用,小范圍地發生作用。
區塊鏈似乎是去中心化的2.0版本,從技術上為去中心化提供了更多支持,但它能解決再中心和強中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