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啊,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我親自來這一趟,一是想看看親家,二是想想向親家借幾塊錢的。”
農小妹一直坐在旁邊,邊陪著她們邊又織起了毛衣,聽到這里后,急忙看向農母問道“阿媽,是大明要結婚了嗎?”
如果是為了這件事,她不是說過會給五塊錢嗎?怎么農母又問她婆婆借錢了?難道她還想要更多的錢?問她婆婆借的錢,農母就一定得還,即使農母沒錢拿來還,農小妹不是也得替她還上么?
農母這人,說話做事都不喜歡繞圈子,她喜歡直來直去。
她皺了一下眉說道“就是大明結婚的事,真是愁死我了。自從你出嫁后,咱家里里外外那么多家務活,幾乎全留給我一個人干,累得我不行。我便想著讓六姑,早點替大明找個姑娘結婚,找了兩個多月,才終于有一家姑娘愿意嫁他了。”
任母便接話說道“原來是大舅子要結婚了,這可是好事啊。”
“好事是好事,那姑娘家離得比較遠,是深寨村的姑娘,她阿媽說因為姑娘嫁得有點遠,所以得多要幾塊錢聘禮。現在已經快到年尾了,生產隊又還沒分錢,我哪里還有什么錢?不得已唯有過來你們家,厚著臉皮向親家開口借錢了。”
農母已經開口說要借錢,農小妹也不好再說什么,只等著任母回話。任母倒是個熱心的人,既然親家已經開口說要借錢,她也斷然不會拒絕。
“原來是這么回事,按我們這一帶一般人家的做法,聘禮能有一擔大米,外加一些禮物,再加十塊錢,就已經很過得去了。我現在不需要買家用,倒是還存有幾塊老本錢,不過最多也是能借給你五塊錢,希望可以解決親家的難題,呵呵呵。”
向親家借錢也很正常,好的親戚之間,就是要互相幫助的。尤其是在七零年代,向鄰居借幾斤大米或借一塊幾毛錢,也是常有的事。
只是任母才第一次和農母見面,她可還不知道農母的為人,有借有還當然是好事,大家不傷和氣。如果有借不還,那作為兩親家,也不可能撕破臉追著她還,故而她只肯答應,借出五塊錢給農母。
農母卻覺得有點少,見任母似乎很好說話,剛想開口多借一點。
農小妹卻及時出聲制止她,“阿媽,我婆婆現在不當家了,是由我來當家,她那點老本錢是留來防老的,可不能隨便動,還是從我這里借給你吧。”
農小妹就想著,反正要給農母五塊錢,她能還自然是好事,不想還也沒什么,就當是她贊助農大明結婚,可農母還真覺得五塊錢不夠。
農母笑著說道“要是從你這里借,你就借給我十塊錢吧。五塊錢那么少怎么夠?隨便買幾樣禮物就沒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