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并不能,狂熱的市場氛圍讓更多的人盲目的去相信這塊地最后能值一個億,或者在從眾心理下,或者被某些股票經紀或者干脆是市場氛圍洗腦,堅定不移的堅信這塊地最后絕對能賣出一個億。
可如果這個時候,這家公司用一百零五萬的價格把這塊地賣了出去,會怎么樣?
兩個字——崩盤!
所有的期望值瞬間縮水,然后評估機構會告訴民眾市場中有一個億蒸發了,沒有了。那么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億被蒸發了呢?當然不可能了,錢是實體,雖然股票的價格是一種期望值的表現形式,但是股票價格不斷拉升的交易過程中使用的可都是真金白銀,那么這些蒸發的錢去了哪?
去了“中間商”的手里,在擊鼓傳花的過程中,倒霉的永遠都是最后一個,其他所有人都不會有損失,并且還以此獲利。
其實這一招在藝術品交易中早就被一些莊家玩爛了,他們熱捧出一個個所謂的藝術大師,用一百萬收購這個藝術大師的藝術品,然后用兩百萬的價格賣給同行,然后再用三百萬的價格買回來,不斷的把價格拉高讓人們真的相信這個藝術大師就是真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品就真的是寶貴的藝術品。然后他們會碰到一個和他們競價的傻子,用更高的價格把炒作出來的藝術品買回家。
這個過程也如同擊鼓傳花那樣,倒霉的永遠都是最后一個,其實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手段和操作方法,敲鼓的人永遠都是“自己人”。
當然,戳破這個虛假繁榮的“針”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找到的,哪怕找到了,也不一定有力量把這根針拿起來,然后戳過去。
在大的金融市場中金管會(金融管理委員會)、聯邦銀行、國家財政部都是一道道防火墻,金管會可以通過直接干涉交易,甚至是長時間停牌的方式阻止金融持續快速的惡化,聯邦銀行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資金來穩定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而國家財政部的調控則能夠穩定金融市場的秩序。三方一同發力,就算有人找到了那根針,也能夠拿起來那根針,也不一定能夠戳破這個虛假的繁榮。
那么聯邦政府是否知道這些問題,當然知道,無論是聯合議會還是政府本身,這些高層基本上都是商人出身或者有商業背景的人士,就算是那些純粹的政客,他們背后也有很多財團在支持他們。
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放縱風險變得越來越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