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算新黨在換屆大選中占據了優勢,拿下了更多的終選票數,可新黨內部未必就會支持杜林上臺。
馬格斯執政這些年里把一些事情給“模糊化”了,讓很多人認為州選就是最終的結果,所謂的終選只是一個流程問題。
并不是!
在過去每個人都會給馬格斯投票是因為他的聲望,地位,權力讓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給他投票,但杜林不是他,他還沒有完全的能夠在新黨內部證明自己,那么他就會存在對手。
這些年里杜林從無到有的過程并不牢靠,也就這兩年稍微好轉了一些,他在新黨內部不具備統治力,沒有那么多人會信服他。
就算他現在已經是貴族了,而且還是和提馬蒙特家族聯的姻,也未必能夠動搖某些人的想法,那么想要讓其他人都把票投給他顯然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
人們更會傾向于給其他有聲望的,在政治上證明了自己有所建樹的人投票,而不是到時候年紀還不到三十五歲的杜林。
他太年輕了,這也是他致命的缺點,人的劣根性不會讓人們承認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能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這等于否定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以及這么多年里的努力。
若是想要從不可能中殺出一條血路,那么就必須在新黨內部建立屬于自己的體系,只有身后有了一大批追隨者,他才有希望坐上那個位置,只是有希望而已!
這恰恰也是他提起要進入新黨委員會時馬格斯一下子就猜到了他要參加競選的原因——他要組建屬于自己的政治力量,然后左右換屆大選中新黨的投票方向。
也只有這樣,他才有希望在這次換屆大選中獲得一絲絲的可能,如果他一直待在安比盧奧州,他就一點希望都沒有。
那么終選的投票是不是真的就如此的簡單直白了呢?
也不盡然,在歷史上馬格斯執政時期的換屆大選中,舊黨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主動把票投給了新黨委員會主席和鮑沃斯,企圖用他們頂掉難纏的馬格斯。
把聰明人干掉送上去一個傻子,這也很符合舊黨的訴求,而且這種操作手段也并不復雜,只需要閉著眼睛隨把新黨人的名字寫上去就行了。
所以說杜林想要上臺絕對不只是要在黨內建立屬于自己的派系問題,還在于黨外以及社會上。
社無論如何,這都并不是件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用四年來完成馬格斯十幾年的積累,似乎有些說笑了。
不過這樣其實也好,讓杜林先撞個一頭包,讓他明白在底層時可能存在一飛沖天的機會,可越到高處,所有的事情也越是必須按照規則流程來走。
等到了下下屆換屆大選,十幾年后,他差不多四十多歲,正值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經驗閱歷也非常充足的時候,那才是他最完美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