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掛上動輒百噸起步的重載礦石列車,這個長坡肯定爬不上去
“總不能真的就一拖一或者一拖二吧實在不行我就還是前后車頭,學青龍橋在這個大坡上走之字路線算了。”
早就知道列車是一門足夠讓人失去所有頭發的學問的波魯從鐵礦出礦的那一天就開始準備軌道運輸實驗了。島上不缺木材,石頭到處都是,只要有了鐵軌,長距離運輸有什么理由不用軌道礦車呢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種種問題一直延綿到現在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方式或者說沒有足夠優秀的產品。從礦場起步的重載礦車,起步打滑,極為艱難。好不容易爬到礦站該停車的時候,剎不住,沖過頭。
萬一車頭制動太猛了,身后的礦車還會在裝載的沉重礦石的慣性作用下,發生我撞我自己,把自己變成踩扁的易拉罐的慘劇。
同時還暴露出一個基本上不可能靠拍腦袋解決的問題軌道轉向。
雖說軌道轉向是靠輪對卡在鐵軌中進行的,但是長車廂第一對和最后一對輪對的圓徑差是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中間輪對在軌道上通過一個復雜到要命的裝置來適應車廂移動。
這東西叫做轉向架。
高技術含量的轉向架突破可是能上新聞聯播的等級。所以這東西還記得原理就不容易了,至于技術細節不存在的。這東西不是天天摸誰能記得啊
所以目前只能靠降低難度的方式來制造一個湊合用的東西縮短車廂長度和盡量拉直路線來減少轉向的問題,雖說這東西治標不治本,至少在現在的實驗軌道上還是能用的。
就是一條直路走到黑,從碼頭直奔廠區卸貨站,然后靠輪軌間的游隙來繞一個超級大圈回頭。或者掛上前后車頭單線來回前進還是一條直路走到黑。
站在坡頂的波魯心中盤算了半天,還是放棄了種種力所不能及的靠技術來解決的方案。
“凱斯,別看了,坡道不會自己塌下去的。我們先上車,把數據告訴我一下。”
坐進車里的波魯拿著凱斯寫在筆記本上的數據,低下頭默算了半天,然后估算了一下自己還需要行駛的距離,開動了小皮卡。兩人沉默的行駛了一段,波魯忽然控制著車輛在路邊停了下來。
他轉過臉來,用一種堅定的眼神看著凱斯
“凱斯,從這里開始到海邊的坡度,應該差不多了吧”
“應該差不多,等等”
凱斯瞪大了眼睛,他急忙回頭看了看身后已經消失的坡頂,猶豫的張了張嘴“這,這里”
“沒錯,我決定,把這里,就是這里作為鐵路爬坡的終點。”
“那坡度呢不是也沒變嗎”
“那就挖開它”,,,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