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最后在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中敗給自己后,早上的臺島報紙的頭條都以此做了頭版頭條,用了“飲恨”、“痛失”這樣的字眼,失望之情由此可見。
但多數臺島媒體認為金馬獎的評審是公平的,并將金馬獎把最佳影片與導演大獎頒給李文與吳淵的做法稱之為“勇敢”,坦言金馬獎承受著讓全民夢碎的壓力。
有專業的影評人在報刊上撰文指出“不僅讓臺島電影再度與自家電影獎的最高榮譽無緣,也仿佛以一記耳光狠狠地打醒了臺島人。”
“四億五千萬新臺幣票房并不能保證臺片的復蘇,臺島電影若要真正在比賽中贏得心服口服,海角只是一個。”
不得不說,臺島的專業影評人們,真的很人間清醒。
再多的激情過后,終究都得面對現實。
海角七號在臺島本土45億新臺幣的票房,對臺島這個小市場來說,確實是一個奇跡,但放到整個華語片大市場而言,就算不得什么了。
別說和拿到金獅的李文相比,就算是和原時空的投名狀相比,最終海角七號也拿不到這個獎的。
吳淵雖然看不上投名狀,覺得投名狀是花大錢辦小事,幾個億拍出了一部格局不大的電影,經典的港島小家子氣風格。
但比起更小家子氣的臺島電影,那投名狀還是領先一籌的。
更別提和能拿到國際上去和其他國家競爭的李文比了。
臺島除非把李桉喊來和吳淵k,不然他敢說,整個臺島市場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臺島的影迷們也比較理智,當夜網絡上,李文和吳淵也獲得了臺島本土大半網友力挺,表示實至名歸。
當然,也有半數臺島網友為魏德圣叫屈,大呼可惜。
與之相比,在內地,李文拿下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四項獎項,五提四中的結果,那就是眾望所歸了。
吳淵此刻手上抓著的南方都市報上,一位職業攥稿人,就如此評價道“海角七號只是一部商業娛樂片而已,內涵還欠點。評委看來最終還是明智的。”
吳淵得意一笑,心中滿是感慨。
內地電影的自信心,可算是被他培養起來了。
如果沒有吳淵的出現,現在的華語電影圈,應該是港島電影和臺島電影爭鋒的時代。
投名狀雖然說是內地、港島合拍片,但實際上從導演到主演再到整個劇組班子,用的清一色全都是港島人,內地除了出錢外,也就是安插幾個不太重要的配角而已。
最出彩也不過是徐靜蕾演的花瓶女主角而已,戲份沒三大主演的一半多。
在原本的軌跡上,現在的內地電影是自卑的,除了中影等公司手上錢多之外,演員拿不出手,商業片編劇也拿不出手,甚至劇組班子都拿不出手。
他們只能披著塊合拍片的遮羞布,參與港島金像獎、金馬獎的競爭。
從業內人士到普通影迷,都發自內心的認為,港臺的電影行業,比內地優秀,比內地專業,同樣的崗位,如果能請到港臺的專業人士,工資待遇能是內地人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