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對大周而言并不是新鮮事,甚至可以說以往的分封就是一項基本國策。
當年周太祖在無數能臣良將輔佐下蕩平八方,為了穩定統治,也安撫這些手握重兵的諸侯,太祖分封了三百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就有了極大的領土自治權利,甚至連律法都是自行制定。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封建”二字來歷,意思就是封王建國。
而周天子則坐鎮中樞,迎接各諸侯國朝拜,成為極具圖騰意義的中央皇室。
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讓諸侯安定,穩住了國本。但同時也埋下無數隱患。隨著后期某些諸侯國越來越強大,野心也開始不斷膨脹。戰亂開始爆發了。
三百諸侯本來有不少貪圖安定的,但正如置身黑暗森林,你不動我,不意味我就不會動你,于是大周歷史上第一次諸侯戰亂爆發了,三百諸侯國幾乎無一幸免,盡數加入了這場史無前例的百王爭霸之中,這個歷史時期持續了整整一百五十年。
后期的大周人皇試圖吸取教訓,可面對兵強馬壯的剩余諸侯國,他們其實也有心無力,更不可能改變體制引發所有諸侯國集體反對,于是后來人皇也只能延續分封制,但卻采取種種手段進行消減,甚至不惜鼓勵諸侯之間挑起戰爭以達到目的。
這一做法,產生了一定效果,最終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三百諸侯最終漸漸成為十八個強大勢力,史稱十八王時代。
只有十八個諸侯國,大周就節省了不少精力,只要有拉有打便依然能保持周皇朝高高在上的統治地位。
可還是太多了,十八王依然誰都不服誰,在經歷過短時間的平靜后,戰火重新燃遍大周江山。
故此,周皇覺得最好能減少到一只手范圍內,然后就可以通過扶持和打壓,實現更簡單的平衡。甚至可以最大程度收攏皇權。
可惜,經歷過十八王之亂,再加上北疆入侵,大周卻已經日薄西山,威信和武力的嚴重缺失讓大周一蹶不振,對這天下有心無力了。
但歷史自有它的衍變,十八王最終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優勝劣汰,最終成為今日的五雄爭霸之局。
而大周此時也意識到了歷史性錯誤,諸侯國是少了,但事情變得更不簡單,因為這五個國家都太強大了,強大到看大周不過是個符號,要不是彼此之間要個平衡,大周恐怕早就亡了國,饒是如此,皇庭也被逼上泰岳以求保身。
可大周怎么甘心呢,若干年來,一直試圖挽大廈之將傾,只可惜始終回天乏力。
而這位太子殿下聽政,居然重新啟用分封,看起來像是歷史的倒退,但只有江凡知道,并非如此。
因為在他當初離開皇庭的時候,曾經送給了太子一份禮物,那里面,其實是裝著一條計策——推恩。
說起推恩,不得不說大周以前的分封,各諸侯國根據周禮,一貫堅持嫡長子繼位的傳統,故而著實在建國初期穩定了許久。
可這條政令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均為子嗣何必厚此薄彼,直言次子、庶子等皆可沿襲爵位,建議各諸侯國將封地劃分,分別封給各位子嗣,以讓他們都沐浴皇恩,是為“分封”。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