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謝天尊救命之恩。”黑袍人深吸一口氣,恭敬地行了一禮,隨后站起身來,緊跟在蒼武霄身后。
大恒帝國,京師!
養心殿。
葉炎奉旨前往信安洞,高宗皇帝則是一心在養心殿批閱奏疏,處理政務,一副悠閑的模樣。當然,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不上朝不代表不干活。
此刻,他正拿出一張奏疏批閱著,殊不知在另一邊,出了問題。
一個月前,北嵐帝國兇猛地發動了戰爭,號稱派遣了“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恒軍駐守在燕中、抱元、聽雪和夏平四城的守軍竟然沒有一槍一箭地投降了北嵐帝國,這讓北嵐軍得以順利南下攻占了梁陰郡的首府梁陰城。梁陰的守將度昂也在這場戰役中英勇戰死,五萬守軍全部壯烈犧牲。
恒帝聞訊大怒,立刻下令調動了岷陽、岷寧、炎南、宣寧和文寧五郡的兵馬北上迎敵。此外,為了增加防守力量,恒帝還從東北方向調來了預備蠻夷的備夷軍,總數達十萬人,并且派遣寧廷龍為主將,何子堯和曲永為副將,帶領部隊東出玄門關,準備迎擊北嵐帝國。
然而,高宗皇帝卻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的艱難。他雖然下令果斷,但卻沒有考慮到士兵們所需的各種物資。難道士兵們可以自行準備火銃、火槍、火藥和糧草嗎?而且軍隊的裝備又該如何解決呢?騎兵和步兵的配備又如何安排呢?難道他指望騎兵們沖鋒陷陣嗎?
這是不可能的!
這些騎兵又不是重騎兵,沒有足夠的沖擊力來沖破步兵的陣型。況且,如今已是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輕騎兵縱使再勇猛,也無法抵擋住一顆彈丸穿透鐵甲的威力。更何況,輕騎兵根本無法承受得起那沉重的鐵甲,一般他們只穿著輕便的皮甲。然而,連皮甲都很難抵擋住弓箭的攻擊,更別說是火銃了。
高宗皇帝的威嚴如天降神令,他的旨意就像是一道不容違背的鐵規,而與此同時,底下的人們卻和我沒有絲毫關系,反正,只要不按照圣旨行事,他們注定會被命運之刃割裂。
備夷軍總軍寧廷龍雖然是萬夫莫敵的存在,但也不敢冒犯圣旨,只能選擇舍棄火力沉重的裝備,帶領士兵迅速切斷嵐軍前鋒的道路,以最快的速度展開戰斗。至于糧食,他只能向各地的城池領導者調配一些糧食,以滿足軍隊的需求。
然而,這些城池的領導者可不愿意讓這些軍隊進城,和他們爭奪有限的糧食資源。再加上大恒王朝的律法規定:任何軍隊在當天進入城池,該城池不需要準備糧食,而第二天則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種規定讓各城市的領導者有了可乘之機有了陰奉陽違的辦法。
寧廷龍的備夷軍一路走到了風州城下,請求要讓風洲城的城主調配一些糧食供大軍食用,而風州城的城主那是多么精明的一個人,對朝廷的命令雖然不敢不遵但他有的是辦法陰奉陽違,只見大軍行至風洲城下風洲城城主則是對他們說:“寧總軍,非不與汝調粟也。風洲之糧,吾猶不足食也,不若之,南去蘭洲城,彼有余糧可給。”
見風洲城的城主如此說,寧廷龍也沒辦法,只能帶領大軍南下蘭洲城,然而,蘭洲城城主同樣也跟風洲城城主一樣不愿意讓大軍進城吃自己的糧食,于是使出了同樣的路數,也說自己沒有余糧讓大軍繼續南下。甚至還給出了合理的理由:我蘭洲城之與風洲城同東北界之地,與玄門關不至六百里,于邊為三百里。
東北蠻夷每南下,破天喀口入,而破天喀口入關,則風洲與蘭洲兩城。是以蘭洲城及北方風洲城歲皆蠻夷南掠重地,每蠻南下,非惟剽掠,又掠糧。
以是天下之兵,吾無以十萬之眾,若將軍之急,可以發粟以給千人。
話到這個地步,寧廷龍心中只能無奈地苦笑。縱然他有再多的話要說,又有何用呢?豈能讓他率領軍隊去搶奪城市的糧食?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他敢如此膽大包天,那高宗皇帝必定會下旨將他的頭顱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