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江飛宇講完網上商城的應用場景和功能要求后,底下的人就知道大概要怎么做了。
江飛宇描述的應用場景,已經囊括了平臺百分之70以上的主要功能,而且市場上也有類似的平臺可以借鑒,剩下的就是根據主體功能不斷細化而已。
反正在互聯網界,系統開發都遵循那么三個套路。
第一,如果市場上有同類產品,你說借鑒也好,抄襲也罷,只要你能加入自己的元素或者新的理解,做得比首創還要好,那就是你的本事。
互聯網界的系統開發就是這樣,從功能到解決方案,從核心代碼到ui風格,一切皆可借鑒。
第二是在開發的過程中,根據產品經理對系統的理解加深,或者是測試反饋的意見不斷改進。
第三是在系統上線后,根據用戶的體驗效果,或者是采集的意見,再不斷迭代升級。
“琪宏,說說你對瀏覽器的理解吧”講完網上商城后,江飛宇先考了一下陳琪宏。
陳琪宏思考片刻,然后說道“瀏覽器是個顯示網站服務器或文件系統內的文件內容,并讓上網用戶可以與這些文件內容進行交互的一種應用軟件,它由外殼界面、渲染引擎、javascrit解釋器、后端架構、數據存儲等部分組成,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渲染引擎和javascrit解釋器”
其實,可以把渲染引擎和javascrit解釋器統稱為瀏覽器內核。
后世有一個說法,開發瀏覽器的內核,難度僅次于開發操作系統。
瀏覽器內核的性能高低和穩定性,決定了一款瀏覽器的好壞。
微軟公司2001年才發布了最新的ie6版本瀏覽器。
2002年這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主流的瀏覽器還是ie5、ie6兩個版本,ie6這個版本也是系列中生命周期最長的一個版本。
后世像360、qq、搜狗、百渡、uc、傲游等國產瀏覽器,這個時候連個影子都沒有。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國產瀏覽器的發展史。
毋容置疑,國產瀏覽器起源于ie瀏覽器。
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一位網名叫做changyou暢游的程序員,在論壇上發布一款叫”yie”的瀏覽器。
這款瀏覽器基于ie內核,但是創造性地采用了多窗口頁面瀏覽模式,占用的系統資源反而比ie少很多,且有鼠標手勢、視覺化書簽等功能。
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changyou這網友就銷聲匿跡了,yie版本更新到32后,就再也沒有更新過。
我們說互聯網界就是個相互借鑒傳承的過程,yie代碼停更后,有很多程序員在yie的基礎上繼續推陳出新。
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一大批以yie為基礎的瀏覽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yie2后改名axthon,即傲游、網際暢游后改名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