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受到前線不利戰局的影響,所有的學生都群情激奮,無心上課,高校也在當局的安排下組織內遷。
當時同樣作為熱血青年的周大爺,和一群同學們偷偷跑去征兵點,立志當兵救國。
當時的大學生絕對當得上高級人才,即使是還沒畢業的。
誰也不敢把大學生當成大頭兵來使用,所以周大爺等50多人的大學生被集中起來,直接送往了后方。
經過分批篩選后,50多人先后被不同單位分批挑選走。
周大爺和另外6人通過了考核,一路被送到了云南昆明巫家壩。
在這里,因戰事爆發剛剛遷過來的中央航空學校,也就是筧橋航空學校,跟云南航空學校合并為空軍軍官學校。
在那里,周大爺匯合陸續送到的120多名年輕人,組成了新成立的空軍軍官學校第一批學員。
周大爺和同批的學員在那里訓練了一年多,才正式加入空軍部隊。
抗戰初期的空戰慘烈程度,這里就不介紹了。
抗戰爆發后的那批飛行員以及戰斗機,幾乎損失殆盡,后來連教練機也上了戰場。
這也是周大爺這批飛行員訓練了一年多才加入部隊的原因。
其實周大爺服役后,也一度面臨這沒有戰斗機駕駛的窘境。
一群飛行員硬是淪為了地勤人員,空軍也成為紙面上的武裝力量。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3年后,陳納德組織美國志愿飛行員,以及大批援助飛機來華后,又慢慢重組了中國空軍。
相對來說周大爺也是幸運的,因為服役晚,錯過了抗戰初期那大大小小幾十場的空戰,才得以存活下來。
在此后幾年的戰爭中,周大爺也從稚嫩走向成熟,完成了自己的“處女戰”,第一個擊落數,以及第一次親手埋葬自己的搭檔。
也許今天你的搭檔還是這個人,一場戰斗下來只剩下殘缺不齊的尸體。
也許起飛前還跟你加油鼓勁的隊友,一場戰斗下來,只剩下自己一架飛機能夠飛回來。
經歷的死亡多了,神經也逐漸麻木了,戰友不斷陣亡,又有新的成員補充進來,一直重復著這個過程。
在幾年的戰斗中,周大爺也數不清自己親手埋葬了多少戰友。
他只要知道,自己的血未干,就要繼續戰斗下去;只要敵人一天還在國土上,就要送他們下地獄。
所有人都安靜地聽著,仿佛自己親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恨不得自己能夠成為故事中的主人翁。
哪怕是馬政邕,即使不是第一次聽了,每次聽完他也是無比動容。
“等到了1949年,大陸的格局基本確定,我和幾個戰友不愿意遠赴寶島,所以就架機起義,后來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