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孟川,眾人話題又轉到了能簽合同的人選上面。
“應該就是優先董哥你這樣的吧,畢竟你們最需要。”
一名中年村民對問出這個問題的頭發半花白的地道老農模樣的村民說道。
老農點點頭,說話間語氣有些期盼有些心酸。
“我五十出頭了,做苦工現在沒工地敢要,年輕時又沒學到啥手藝,如今是只能在地里刨食了。”
“若是簽了這份合同,一年少說一萬純的到手,加上地里收成一年能一萬七八千。相比出去找零活干有一天沒一天的,一年下來收入還能比以前高個大幾千。”
這便是最想簽孟川長期合同的興揚村民。
老農所說也是很多他這個年齡段農民的現狀。
老農年輕那會,也就是孟父這一輩人,手藝人可不像現在這般缺口極大大只要你肯吃苦就有人愿意收徒。
那時樂宣鎮的木匠、漆匠等手藝人可都是敝帚自珍的。
據孟父曾經回憶說,他年輕那會兒,興隅村以外的人想學門手藝,怕吃苦的不談,肯吃苦的也得千辛萬苦才能拜個說不定還是半吊子的師父。
至于為何要說興隅村以外
那是因為當時在興隅村,孟父這一輩的年輕人只要是想學手藝,就肯定有第一批出村闖蕩的叔伯親戚手把手帶其入門。
至于興隅村那些從七十年代末就集體出去闖蕩的第一批人,是怎么學到的手藝
又是怎么相互扶持在裝修工程這一領域打下第一片天的
孟川不知道。
但孟川可以想象,他們作為道路開拓者,肯定要比孟父這個農民工還要苦上千倍百倍。
與興隅村相反的是,興揚村或者說樂宣鎮除了興隅村以外的村,都沒有如興隅村這般全村共研一個行業的集體精神。
所以,如今其它村五十歲往上的年齡段中,年輕沒學到手藝吃青春飯,現今卻沒工地敢要,只能地里刨食的老農大有人在。
他們如今頂多還能做做保安之類的輕松活計,但這樣錢不多還很難照顧地里莊稼。更何況,這個年紀的普通保安工資算下來跟一年地里莊稼收成相比沒多多少。
讓他們閑下來也不可能。
養個女兒也就罷了,五十這個年紀絕大部分人家女兒都已經嫁人。可若是養個兒子,就算二十幾歲的兒子爭氣不想啃老,可又有哪個老子不想多賺錢幫兒子減輕房貸車貸的負擔。
所以,回歸土地,是這類人最好的選擇。
而這類人,興揚挺多。
“村長應該會安排好的。李叔你別擔心,你這幾天都去孟老板田里干活了,又快又好,村長肯定知道你本事和家里情況。”
“我就不爭這合同了,才四十一,還是有工地要的。我現在也不用種稻,就等孟老板承諾的下一批包田,我就出去打工過年再回了。”
眾村民交談著疾步往田里走去。
小麥剛收完,下面緊鑼密鼓的就是種水稻。這個時節,從日出到月升農民沒有一刻的歇時。
所謂農忙,這便是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