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蓉道:“平常時候,誰能想得起這個呢?”
“這些錢都是用在皇帝身上的,各家雖然在戶部寫了欠條,其實卻從未當做自家欠債。”
“只是,如今朝廷供著兩位皇帝,用度不免艱難。再過些年,少不了會打這欠銀的主意。”
“老師提前還了,也能早些安心!”
林家在戶部的欠銀并不多,加起來也只有二十多萬兩。只是,無論林如海還是賈蓉,都知道自家不能以歸還欠銀的名義把銀子還給朝廷。否則,他們就得罪了其它同樣欠著銀子的人家,惹來這些人的怨恨。
最終,本著寧多勿少,林如海拿出三十萬兩銀子,讓那位來傳旨的公公帶著,說是要報效給皇帝。
至于如何讓崇正帝知道這銀子是林如海在歸還欠銀,那就要看戴權那邊了。
想來,依賈蓉和戴權的關系,他在這件事上應該不會偷懶的!
林如海對這些只是隨口一問,其實并不怎么在意。對他來說,這些銀子只不過是把他歷年收到的禮物兌給賈蓉,然后從賈蓉那里得到的款子。
即使賈蓉把這筆銀子悄悄吞了,他也權當認了,對此并不在意。
倒是賈蓉,在見到林如海這幾年收到的禮物價值就有三十萬兩以上之后,很是感慨了一番,感嘆揚州豪富。
只是,無論怎樣豪富,也沒人能挽救林如海的性命。到了九月三日,林如海最終還是去了,就此撒手人寰。
林如海兒子早夭,如今只有林黛玉一個女兒,因此摔喪駕靈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她的身上。
至于賈蓉,則以林如海弟子的名義,遣人四處報喪,接待各方來賓。
林家下人在林如海逝世前被遣散了一些,留下的人還算忠心能干,再加上賈蓉這些年經歷過數次喪事,對此很是熟悉,辦得井井有條,絲毫不顯忙亂。
只是,林如海雖然喪在揚州,卻是要葬在姑蘇祖地的。因為揚州和姑蘇離得不遠,賈蓉和林黛玉在揚州停了幾日,接待了揚州本地的吊唁之人后,便扶著林如海的靈柩,前往姑蘇發喪。
到了姑蘇,又有林家族人前來祭拜。一些人見黛玉年幼,賈蓉又是外人,少不了動了一些心思。
總算賈蓉對此早有預料,提前以賈家名義行文當地官府,還給林家在姑蘇的親朋故舊都報了喪,讓這些林如海的遠支族人,不敢太過放肆。
如此,又過了些時日,京城榮國府等林家姻親故舊也都遣人前來吊唁。朝廷那邊得了消息之后,也不知是不是林如海先前的舉薦、還是那三十萬兩銀子讓崇正帝很是滿意,他在朝堂上又給林如海追贈了一級,讓人為林如海擬了謚號。
這樣一來,前來吊唁林如海的人就更多了。賈蓉也趁機認識了許多林家故舊,接手林家人脈。他這個林如海弟子的身份,也更廣為人知。
如此,賈蓉和林黛玉一起,風風光光地為林如海辦了喪事,直到百日熱孝過后,才又返回京城。
路上,賈蓉和林黛玉還遇到了賈雨村進京的船只。卻是賈雨村在金陵三年任滿之后,也不知走了什么門路,謀到京城差事。
只是,如今賈家早就和賈雨村斷了關系,林如海生前也早就不讓黛玉認他這個老師。是以賈蓉和賈雨村雖然認出了對方,卻沒絲毫聯系。
甚至賈蓉心中,還一直在盤算著,如何整倒此人!
不過,沒等賈蓉想好,半路上傳來元春封妃的消息。賈蓉晝夜兼程,急忙返回京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