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原在他的診所里看報紙,正是占據著頭條的不公開的審判無罪判決背后的真相。他辦公桌旁寬大的落地窗被窗簾完美地遮擋起來。即使是白日,馮原也不得不打開診所的電燈。
這時,敲門聲傳來。馮原并不意外地說道。
“請進。”
兩天前,馮原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自稱為楊懷朔,他想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聽說自己是李銘的主治醫生,故而想登門拜訪。
真相啊或許永遠也得不到了。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見到楊懷朔的那瞬間他就分析出對方的情緒。焦躁、憤怒。當然,從兩天前的通話里就能聽出楊懷朔的性格。通話過程中,楊懷朔只簡單地說了一句“您好”便開始詢問李銘的相關事宜。他以前發生過什么,所以會對“無罪判決”產生應激反應。
就像現在。
年輕的小伙子簡單地問了一聲好便迫不及待地走進辦公室。即使表現得再怎么冷靜,不停打轉的眼睛已經說明這個人時刻在假想著兇案與兇手。他在觀察周圍環境,確認存在可能性的證據。
李銘也擁有這個習慣,每當他進入自己的辦公室,總會先行觀察一圈,看看有沒有什么不同的人痕跡。馮原猜測楊懷朔可能跟李銘一樣是推理迷。
“是楊懷朔先生嗎請坐。”
“打擾了,馮醫生。”楊懷朔對馮原鞠了一躬。在這個年代還鞠躬的人可不多。
“不用客氣。要喝茶嗎”
“謝謝。”楊懷朔坐在辦公桌前的椅上,目光還好奇地掃著窗簾。
馮原泡著茶,笑道,“這幾天剛加上的。”
“剛加上”
“與其像動物園里的猴子被盯著,還不如開燈。現在我連摳腳都不好意思。”
楊懷朔覺得馮原最后那句是調侃居多,因為這位醫生穿著皮鞋。“是志愿者嗎”
“嗯。每天把我的診所圍得水泄不通。”
報告書里是有寫著診所以及院方的困擾,可楊懷朔沒想到這么嚴重。“警察呢不報警嗎”
“他們只是坐在路邊,警察來了也只說社會實踐。沒有辦法啊。”馮原的茶泡好了,“可能要過那么幾個月才會平息吧。”
這是否稱得上犯罪呢名為正義的犯罪。楊懷朔甚至無法將他們送上法庭。他只能“切”一聲,對自己爺爺的不滿更上一層。
“李銘以前一直在你手上治療”楊懷朔問。
“嗯,大概是三年前吧經紀人跑過來要我給他治療。”
“三年前李銘開始演戲的時候”
“不不不。他那時剛簽約,還在集體培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