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童將小蟻帶進豢龍氏的禪房。小蟻從道童的袖中爬出,落地之后是叩首一拜,道“南儋小蟻拜見先生。”豢龍氏緩緩的睜開眼睛,道“聽聞你是一只不簡單的螞蟻,說吧,你為何來拜師”小蟻道“小蟻曾聽聞先師孔子來周都向老子問道,今小蟻要像先師一樣,辦私學,講夫子之仁義。拜先生為師,學得大道傳揚天下,讓世蟲以禮行事,不知何為大道,特來拜之。”豢龍氏道“有道即無道,論這天下失道久矣,才有你來尋道。終使你尋到了大道,又有誰會聽你的呢這不是你的本意,先回去吧,等你想好了后再來拜我為師吧。”說完便起身走進內房,留得小蟻一只螞蟻站于大堂之中,苦思冥想,難道這不是它真實的想法嗎還是自己的誠意不夠,站了很久之后方才離去,回于茅廬之中。
道童進入問道“師父,你借此打發了它,也許不會再來了吧。”豢龍氏卻不以為然,道“不,這只螞蟻非一般之螞蟻,它尊孔丘為先師,和孔丘一樣有著超出常人的意志力,為師想這只螞蟻也是一樣的,所以貧道相信它還會再來。”
小蟻呆在草廬之中,已是一天未出了。它一直在想豢龍氏的后人對它說的這些話,即使你尋到了大道,又有誰會聽你的呢至周室東遷之后,大權旁落,諸侯相互征伐,為了天下之霸業而不擇手段,誰會想到先賢之道呢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失道久矣,于是乎想到了君王,一切想通之后如同撥云見天日。走出草廬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下來,時有微風拂面。搖曳的樹枝。小蟻站于草廬之前,閉上眼睛去感受一下微風的輕撫,吹動它頭頂之上的兩個觸須。小蟻再次走進草廬,坐于幾案之前,看著放于幾案之上的油燈而發呆。它要像孔丘一樣,開始寫春秋一書,這有可能就是蟲界的一部春秋。厚重的史書,打開竹簡,根據它在周室的藏書閣所整理出來的書籍和孔丘所寫的春秋相結合,命名為趙氏春秋。從王室東遷至三家分晉,記錄這一階段的政治、軍事、外交即其戰爭,借助古蟲古事來評論,尋求天下之大道。它這是埋頭寫了一整夜,待到寫到晉史之時,天亮開了。小蟻抬頭望去,感嘆的道“不知不覺的,這天啊又亮了。”
小蟻走出,站于山崖之上,去看日出。天邊那金色線,云海已經裊裊上升。眨眼之間,這太陽啊千嬌百媚,天空越是金黃。遠處的群山之間有霧氣忽隱忽現,這似夢似幻的世界,潔白的云霧癡纏于山腰。在這千呼萬喚之中,太陽浮現于云層之上,露出嬌羞的臉。
小蟻離開山崖,向伏牛山上的道觀走去。誰知這豢龍氏坐于磐石之上,等待小蟻的到來。小蟻望向坐于磐石之上的豢龍氏,叩首一拜,道“先生。”豢龍氏笑道“小蟻啊貧道已在這里等候你多時了。”小蟻自責的道“恕小蟻無禮,讓先生久等了。”豢龍氏俯視磐石之下的小蟻,笑道“小蟻,你是一只知禮的螞蟻。”隨后又是一聲感嘆。小蟻問道“不知先生感嘆什么”豢龍氏又問道“小蟻可知為何拜我為師了吧。”小蟻答道“周室東遷,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我拜周都樂師師盛為師學習音樂,拜夢中的夫子為師學習禮,拜您為師學習您的大道,學習游說之士去游說君王,施行德政,以護國安民,以夫子之大同,先生之大道匡扶天下。”豢龍氏道“你這是為何”小蟻答道“讓天下的君王以禮治國,行先生之大道,任賢與能,使天下之百姓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復之正統。”豢龍氏問道“何為正統”小蟻答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矣。所謂之正統,無非禮樂也,以此匡扶天下,百姓歸服,則天下一統。久無戰事,百姓安居樂業。以仁義教化萬民,以刑法懲治罪惡。對外伐之不義,扶之弱小,則四海賓服,開八荒之地,讓四方朝賀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彰顯我華夏之盛世。”豢龍氏道“講的好呀,但是你的大道太過于深奧了,這些君王未必能理解你的大道,若是你像那些游說之士去游說君王,像它們一樣不擇手段謀取更高的權力,最終成為這些君王征伐諸國的棋子,無用之后棄之。棋子在各諸侯國君王的手中是可以放棄的,那么你的這些做法豈不是違背了孔丘的意愿,與孔丘所宣揚的仁義道德豈不是大相徑庭了嗎之后你又該何為呢看來你還是沒有明白你此次拜師之意圖,這不是你最真實的想法。小蟻啊你還是回去吧,想清除之后再來拜我為師。”小蟻躬身行禮,道“先生。”退后幾步轉身離去,豢龍氏起身望向小蟻離去的背影。
小蟻回到茅草屋之中審閱自己所寫的趙氏春秋,一直到深夜,它是反復的修改。次日的清晨,小蟻背上書囊走出,回頭望向自己所搭建的茅草屋,隨后便下山去了。豢龍氏站于山崖之上,道童站于后,道“師父,小蟻它走了,你說它還會回來嗎”豢龍氏望向小蟻離去的背影,道“會的,它還會回來的。”
小蟻離開魯縣之后,四處走訪,探訪老者。完善魏史,入魏國王宮,查閱魏史。周游各諸侯國,受各國史官的接待。當小蟻到楚國之時,楚王在大殿之上召見小蟻。小蟻站于大殿之上,望向楚王叩拜,道“楚王。”楚王坐于大殿之上問道“聽聞先生已到了周都洛邑,不知為何又返回楚國了”小蟻答道“只為寫史。”隨后將它所寫的楚史奉上。楚王接過楚史,大致的看了一下,道“先生不是寫好了楚史了嗎”小蟻道“但還是有所欠缺。”楚王叫來史官將小蟻帶入楚史館,查閱史書并將其記錄下來,訪問民間,記錄楚國民生。到秦國,入函谷關就是秦國的境內,找到一位老者。這位老者很是熱情,將小蟻迎請入屋,對于小蟻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將其記錄下來。整整五年時間,又回到魯山,將諸國史用三天時間整理完成。趙氏春秋記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民生、政治、軍事戰爭、外交,這也是蟲界之史。包括各諸侯國的風土蟲情及其水利、天文歷法和祭祀等,均包羅其中。
這天,豢龍氏在魯山附近講道。小蟻帶上自己所寫的趙氏春秋欣然的前往。馬車停下,小蟻從馬車之中走出,坐于這些弟子之間聽豢龍氏講道。豢龍氏望向坐于眾弟子之中的小蟻,道“小蟻,你回來了。”小蟻走上,站于豢龍氏巨大的身軀之前,仰望之道“是的,先生,小蟻回來了。”豢龍氏道“聽聞你在寫“春秋”一書,不知寫好了嗎”小蟻道“寫好了。”小蟻奉上目錄,道“還請先生過目斧正。”隨后高高的舉起,這個書簡太小了,恐怕還沒有一片樹葉大,由站于身邊的道童捧上。豢龍氏捧于手中,仔細的審閱一番,道“你寫的很好,可以拜師了。”小蟻叩首一拜,道“先生在上,請受小蟻一拜。”豢龍氏起身回禮,道“小蟻,你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吧。”
小蟻回到眾弟子之中聽豢龍氏講道。豢龍氏講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為物,恍惚之間,先天地生,不可名狀。”小蟻站于一個弟子的肩上,問道“天下失道久矣,諸侯爭戰,天下大亂,君臣自謀,蟲心渙散,不知如何治理小蟻讀遍夫子的詩書禮樂都沒有找到答案。”豢龍氏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歸依天道,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小蟻有問道“如何讓君王知道這些道理呢”豢龍氏埋頭沉思一會兒,又望向小蟻道“君王那里知道這些道理呢君王有社稷,有兵馬,有律法,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君王不需要懂得這些道理。我聽說,富者,贈人以財;智者,贈人以言。小蟻啊,我借智者之言贈與你,你一定要記下。聰明而好議論他人者,那么這個離死期不遠了;雄辯而言他人之惡者,危險已經很近了。為人之子,不要考慮自己的利益;為人之臣,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小蟻嘆一口氣,道“先生,治國之道,當以德為政,以禮為本。我的理想就是,先將一個國家治理成為仁義之國,禮儀之邦,為天下樹立典范。而后使各諸侯國依附,放棄征伐。”豢龍氏再次捧起小蟻所寫的書簡,道“天下若是有道,又何必問禮呢禮者,亂之首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為失道之時。”豢龍氏說到此,使小蟻有些迷茫了。豢龍氏望向小蟻道“小蟻啊你初始悟道,難免有些迷茫。小蟻啊你雖為蟲圣,但未能領悟大道,因為你尚年輕,等有些閱歷之后,會明白我所說的這些話的。”隨后起身道“我們走吧。”
小蟻跟隨豢龍氏一起上山,進入道觀之中,眾弟子都退下了。豢龍氏叫住小蟻道“小蟻,你且留下。”小蟻轉身道“不知道先生還有何教導弟子的”豢龍氏道“小蟻,你可知道你為何姓趙嗎”小蟻是一臉迷茫的道“小蟻不知。”豢龍氏道“你乃趙氏王族之后。”隨后拿出一個書簡,此書簡之上記錄小蟻的身世之謎。小蟻的先祖是趙氏第一代國君之子,趙肅蟻。第一代國君在臨終之時將國君之位傳位于趙肅蟻,而因其弟趙曇蟻作亂,迫使讓位,趙曇蟻繼位為君侯。趙肅蟻為免遭其弟的迫害,離開趙國原來的都城晉陽,遷徙到南儋部洲避禍,其子孫后代在這里生存下來。現在的小蟻就是無冕之王,所具有的能力可號令千軍萬馬。
rg
rg。rg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網址新電腦版網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網址打開,老網址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網址會打不開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647547956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