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博一他們只是同情著彭真真,順帶吐槽最近偷數據的那個人。
但他們并不會去做些什么。
但他們經常把這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說,讓周舟忽然就有了懷疑。
因為做出這些事的人,思維路徑太像了就是極度自私。
這個人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完全不考慮可能會帶給別人的損失。
如今事情水落石出,也正好印證了她先前的猜想,這兩件事的確都是一個人做的。
周舟雖然感慨,但終究是高興與興奮占了上風。
她發了一會兒呆,目光又漸漸聚焦在眼前的電腦屏幕上,那一條標紅線性軌跡從左端一直延伸到右端,下面是已經被她遺棄了的另一條軌道圖。
周舟慢慢眨了眨眼,又眨了眨眼。
她右手無意識在電腦觸控板上畫著某種軌跡,于是光標也隨著那道軌跡而移動著。
將這一個軌跡畫到第七遍的時候,她忽然悟了。
之所以這段時間實驗室的進展變緩,歸根結底,是視野問題。
他們做這個項目已經一個月,一直在沿著先前設定的計劃,按部就班地走,但也正是這種按部就班,無形中框定了人的思維。
他們研究的是用ai解微積分,最終的目標,也是要寫出一個會解微積分的程序。
為此,他們花費了大量心力抽象出樹狀圖譜,一邊試圖模擬人腦的思維過程后,一邊在嘗試各種模型,計算各種表達式。
打磨出一個比較粗糙的版本后,就把它拿去和國際上現有的極大模型跑,比速度。
簡單來說,就是用理論模型,去推理論模型。
但其實他們的視野太局限了。
ai的本質是機器學習,而機器學習,是基于快速計算能力的統計學,是對傳統統計學的優化。
微積分學再往上看,是數學分析。如果說高等數學偏重實戰運用,數學分析就更偏重理論的推導與理解。
如果用一句不太專業的話來解釋,他們先前,其實是用數學分析的思路,來處理這個問題。
周舟忽然想到的是,如果從純數據的角度,從高等數學的角度去想呢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也正是抽象,賦予了它無與倫比的神秘美感。
歷史上那些由數學大家們建立的模型,包括歐式幾何學,包括牛頓的微積分學,其實都是從比較小的數據集中抽象出來的。他們用超強的思考能力,從相當有限的數據中,抽象出了通用的數理模型。
而計算機卻恰恰相反。
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遠超人腦,但在抽象能力上卻遠遠不如。
其實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界,最大的爭議與分歧莫過于此。
傳統數學研究一直是走的抽象的路子,如果真的完全靠堆積數據量去訓練ai,等于是對數學研究的顛覆。
也正因為如此,ai實驗室的整體思路其實還是偏保守。
周舟卻覺得,如果放手去做呢
既然計算機的優勢在于處理大數據,不如就調高訓練數據的比例吧。
不需要那么辛苦地處理數據,不需要事先讓人將每一道題目都繪出樹狀圖,不需要試圖讓機器學會人類的思維方式。
計算機有計算機的路子。
他們只需要把很少的樹狀圖輸入進去,再輔以大量數據就可以了。
如果能跳脫人類的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