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業火,即使是古族也無可奈何,不敢輕易招惹,只能眼睜睜看著蠻族此次來古城遺跡的最后一位人員,在不甘心之中,走向末路。
“哼若非你們這些歹人暗使手段,毀我圣唐一族仙宮,導致我圣唐神靈為護我圣唐而隕落,又豈會有爾等蠻夷亂我圣唐一族之事,讓我圣唐一族戰火連天,生靈涂炭。”朱金皇朝勢力之中,一位強者出聲,試圖以民族大義,讓圣唐一族聯合,將古族驅逐出古城遺跡,成為繼蠻族之后,第二個出局的勢力。
“哈哈此事。本座無需多言,云道友,對于那一位道友之言,道友有何看法”古族王座境界強者平林半步,對于朱金皇朝那一位強者之言,嗤之以鼻。
在他看來,圣唐那些老家伙不過是在為自己臉上貼金,讓自己勢力的行為,站在道義一方,從而獲得更多的優勢,而這種行為,圣唐一族的解釋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家伙,想拉本少下水你配嗎老子可是聽說了,你們古族內部,同樣也不穩定啊,與我圣唐一族如今的情況差不多,都是亂世,但相對于古族來說,我圣唐一族內部紛爭,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你們古族可是前輩”
“云道友,本座聽不明白道友此話,為何意”平林半步面帶狐疑之色,對于云啟之言,不解其意。
“哈哈不明白嗎不明白,老子便來扒一扒你們古族之事。
在奈良朝末期,古族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于星歷7810年即位的桓武天皇,他在打倒僧道鏡而取得統治實權的藤原種繼支持下,于7840年決定從平城京遷都到山城國的長岡,離開了貴族和大寺院等守舊勢力盤根錯節的奈良。
而古族守舊勢力企圖加以阻止,將倡議遷都者藤原種繼殺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陰謀分子旋即受到嚴懲,同年天皇下圣旨宣布遷都平安京,這一事件,被你們古族稱為平安京遷都,而古族亂局,也是從那一次遷都開始。”
“桓武朝時期,古族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吏治、社會經濟制度、軍隊制度等等,桓武朝的改革,使古族的經濟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天皇制集權國家的權威得以保持。
自星歷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東北蝦夷地區,第三次時任命坂上田村麻呂為征夷大將軍,延歷210年,田村麻呂率軍4萬往征,確保了北上川中游膽澤之地,在此筑膽澤城置鎮守府。
8030年又在膽澤城以北筑志波城,從而鞏固了這個地區的封建統治。
桓武天皇也曾向古海方面出兵開拓疆土,勢力達到能代川流域。
而桓武朝以后諸代天皇,也進行了改革,但改革之事,伴隨而來著,是戰亂。
因此,在此期間爆發了幾次叛亂,如星歷8104年的平城上皇之變,星歷8663年的應天門之變,星歷9015年的昌泰之變等等。”
“如應天門之變,星歷8663年,應天門失火,官任大納言的伴善男誣告稱左大臣源信為縱火主謀,時任太政大臣的藤原良房為源信之兄,感覺其中有異,上書天皇予以徹查,源信被無罪釋放。
但不久之后,伴善男父子被人揭發為縱火的嫌犯,最終被判處流放,從此,名門望族的大伴氏走向沒落,藤原良房成功獨攬大權。
大納言伴善男和左大臣源信兩人關系不好,右大臣藤原良相使源信下臺倒位成了左大臣,伴善男便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右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