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方面,這一出戲,我還以為會向后推幾年,或者在火龍珠徹底掌控,擁有正式資格之后,李嗣源他們才會傾情演出,沒想到提前了,不對,應該是多演了一次,是演給我們看的吧”
云啟所知的歷史,雖然之前便有河中、昭義、橫海、成德等十一領地領主,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建國稱帝,被李存勖拒絕,溜須拍馬者更是不計其數。
如傳聞,貴州開元寺有一個叫傳真大師的和尚來到晉陽,向李存勖獻出他珍藏40余年的一塊傳國保玉,上有八個大字受命于天,子孫寶之。
見此寶物,晉王勢力的官員們,興奮不已,于是群臣蜂涌上書,請求李存勖順天應人,以紹唐統,在他們看來,如果李存勖當了皇帝,大家都會跟著高升,何樂而不為
而除了這些官員以外,來湊熱鬧的,還有蜀主王衍和吳主楊溥,他們寫信請李存勖稱帝,但他們心中也有自己的盤算。
李存勖知“民意”不可違,但覺得時間不成熟,于是假意退卻。
當時,宦官張承業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勸李存勖“李晉與朱金血戰30年,正是為大唐社稷起見,希望大王滅朱金,恢復圣唐之后,尋找唐室后人為帝。雖然如此,但大王功高齊天,天下人誰不心服寧受實利,不受虛名,請大王三思。”
李存勖含糊其辭,假意聽不明白,張承業知道李存勖執意要稱帝,大哭一場,重病不起。
但李嗣源他們這些李晉重臣勸李存勖稱帝,卻非這一次鎮州爭奪戰,時間上需要押后一段時間。
既然這一次古城遺跡之戰,不管李嗣源他們是事先計劃好的,還是臨時起意,云啟相信,時間未到,以李存勖的意思,應該會推遲。
“本王還未完成當年父王臨終前所囑托三支箭,本王如何敢忘三箭未了,本王必將承晉王之位,不負父恩”
“晉王英明”
“晉王英明”
“晉王英明”
“三支箭”彼岸雖然與云啟一般,料到李存勖會推辭,但未料到借口如此充分,一時忘記何為三支箭。
“史書記載,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蠻族,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未完成帝業之時,因病逝世,在去世前便留下了三個遺愿,希望李存勖能夠代為完成,這樣他才能瞑目。
李克用認為李存勖應該以社稷為重,便留下三支箭代表三個遺愿,鼓勵李存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