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百姓家子弟的行為,云啟明白,有些觀念一時之間無法改變,但只要有一小部分人做出改變,便是成功。
“少城主大人,可以選擇強制性讓適齡百姓家子弟,進入學堂九年”
“強制性不好,少城主大人,草民認為,讀書之事,影響了百姓家子弟,創造自身價值的能力,讓他們所能夠創造價值的時間,往后推遲了至少十年,對于一家百姓不利,應該給予補償,從而平衡這其中的損失,此法優于強制性措施。”
“補償這對我文曲城子弟不公平,若補償,我文曲城學堂學生更應該補償,讓他們能夠更加安心于學堂學習,從而在未來,為我風都領地服務。”
風都領地的教育制度,執行兩套體系,作為讀書人之城的文曲城,其學堂教育,與圣唐一族普遍的學堂教育制度沒有什么區別,都是為了科舉考試制度而服務,他們是這一個時代,甚至是未來幾個朝代的主流。
進入學堂的學生,也與普通學堂一般,沒有年齡的限制,即使是子孫滿堂,也可與他們的子孫一般,于學堂接受之乎者也的科舉教育,但相對于風都領地其它城池的學堂而言,上學堂是需要交學費,這一點與普通學堂同樣沒有區別。
另外一個學堂,即風都領地除文曲城之外的城池,所執行的學堂教育,按照云啟老家的學校教育制度,其實是職業技術學校,所學之術,是如何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搏出一個天地,而非只為了那對于亂世社會來說,讀書人生存不易的局限性。
對于技術學校的學生,云啟他們制定的,是九年免費教育,完全免費,不需要任何費用,學校所需的費用,全部由城主府承擔。
但也是因為完全免費,所以,一些規則也做了更改,所以符合入學條件的兒童,即使是其它城池,包括文曲城百姓家弟子,都可以入學,但不做強制性措施,學校對百姓家子弟完全開放。
但除一旦達到了入學條件的兒童,必須進入學校半年的學習生活之外,半年之后,學生是留下,還是離開,他們自己說了算,他們的父母也不行。
雖然超過九成學生的行為,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但依然有一部分希望留在學校,而對于這一部分學生,城主府便會派出專業人員進行調查,了解情況之后,作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從而改變學生未來的命運。
在云啟和琉璃他們看來,技術學校的免費教育,其實是為那一小撮人而設立,只有這一部分人,才有希望利用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讓自己與文曲城那些一心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學生一般,通過知識而改變命運。
耳邊聽著百姓對于學堂教育制度的說詞,對于他們得寸進尺的行為,云啟怒火沖天起,但琉璃所說的也沒有錯誤,太容易得到,往往不珍惜,希望能夠得到更好,而且云啟相信,在這其中應該有一些別有用心者的挑撥離間,造謠生事。
琉璃給的意思,不能發火,更不能對百姓的行為進行指責,否則,只會火上澆油,讓如今的學堂教育制度,更加形同虛設。
“算道友,他們所說的意思,是道友的意思”政策無法獲得高效執行,原因在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算必準對于苦城的學堂教育制度不認同,因此消極怠工,才讓其它勢力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