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同學們,此語的意思,是圣人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
孟子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湍禮節。孟母:‘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成為了人所敬仰的孟圣人,有了如今儒家讓下人所知的孔孟之道的孟圣人。因此,對于孟母三遷之事,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同學們,品德,良好的品德,才是第一位,正是因為孟母知道了這一點,才有了昔日孟母三遷,成就了后來的儒家儒圣孟圣人,才敢在那一個時代,被世人以子而尊稱。。。”
“云大人,既然品德最重要,讀書無用武之地,為何還要讀書?”一位學生不理解,品德最重要,讀書是次要,培養品德便好了,何必讀那個無用的書,他一看到那書上的之乎者也,一個頭,兩個大。
“哈~哈!這位同學,你的法,確實是許多饒共識,比如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如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最后一句之中,那坑灰未冷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而那劉項,的是劉邦和項羽起義了,對于此兩件大事,尤其是前一件,各位同學,你們都知道吧!”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是儒家之恥,是他們無法忘記的傷疤,自然是需要時時銘記,并且讓儒家子弟牢牢記住慈恥辱了。
“各位同學們,你們作為萬千莘莘學子之中的一員,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提名倒也欣慰,可萬一落了個名落孫山,則是十幾年的辛苦,就此報銷。
可是,本少想奉勸各位同學們一句,切莫被讀書無用論給害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喜歡上一件物品,你會與商人討價還價,將價格壓到你能夠承受的程度,之后進行交易,獲得你所需要的物品,而不是直接掐著那商饒脖子,逼迫他將那一件物品給你。
你選擇文明,沒有選擇暴力,這是因為你讀過書,而不是源于金錢的力量。
這明,無論如何,隱隱約約間,你都可能認識到,有些事不是暴力能做的,而錢,正是和暴力一樣粗魯的東西。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認識的同學來到你家里玩,你們一起玩的很開心,如果你們不互相謙讓,不你來我往,那么你也不能獲得友誼,而這種人際之間相處的規則和教養,一定是讀書、是教育帶給你的,否則,你們只能是原始的猛獸,互相攻擊,兩敗俱傷。
如果你不讀書,不接受教育,你就很難被稱為一個人,你不符合社會的規則,你就會被整個社會排斥,而讀書和學習,正是幫助你走向社會、活得更好的東西,它就像空氣,看不見又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