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發生了,一塊需要四個人抬起,費了半勁才能夠移動的大石頭,一個十來歲的孩,一只白白嫩嫩,稚氣的手,將一塊大石頭,簡簡單單,輕輕松松的抬起,驚呆了周圍的人員。
“神跡,出神跡了。”
“云少城主可是仙人,仙人隨意指點,這等神跡,能算得了什么。”
“哈~哈!鐵牛,看,我家狗剩的力量,都比你大多了,現在,你還有什么話,敢我家狗剩不如你家牛娃,狗剩都勝過了你,更不用是你家牛娃了。”
對于狗剩單手移動大石頭之事,讓百姓們直呼奇跡,是神跡,而那些與狗剩一個班級的學生,看著狗剩在那里不時讓大石頭上上下下,玩得不亦樂乎,羨慕妒忌恨,不少學生在云啟看向他們之時,紛紛表示自己也愿意上前一試。
“學生們,想與那狗剩一般,成為一位大力士?好,稍等,我這里處理一下。”
云啟隨手一揮,掛在不遠處的一條繩子,被云啟隔空取物,飛到了大石頭面前,之后在云啟右手的指揮之下,將那一塊大石頭與木板綁定,保證大石頭不會亂移動。
固定好大石頭之后,云啟對于學生們招了招手,示意他們在李昊的帶領下,排隊,親自動手,了解何為知識的力量。
“云道友,這一根木板,有什么講究嗎?”算必準和玄微子看著玩得開心的學生,來到云啟身邊,詢問原因。
“簡單的杠桿原理而已,沒什么好驚奇的,若是二位道友多對一些書籍了解,本少所之書,并非只是儒家的圣人言,便知曉這其中的道理,此非本少所獨創。
在我圣唐一族那山花燦爛,野花盛開,百花爭鳴的戰國時代,墨家墨子最早提出了此杠桿原理,《墨子?經下》中有這么一段:衡而必正,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這兩條對杠改平衡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
“二位道友,李先生,對于杠桿原理的運用,其實在生活之中是很常見,從處,拿起一件東西,彎一下腰,甚至翹一下腳尖都是人體的杠桿在起作用,了解了人體的杠桿,不僅可以增長大自然的知識,還能學會許多我們自身的知識。
其中,大部分為費力杠桿,也有部分是等臂和省力杠桿,點一下頭或抬一下頭,是靠杠改作用,杠改支點在脊柱之頂,支點前后各有肌肉,頭顱的重量是阻力。支點前后的肌肉配合起來,有的收縮,有的拉長,配合起來形成低頭仰頭,而低頭比仰頭要省力,便是其中杠桿原理在起作用。
當曲肘把重物舉起來的時候,手臂也是一個杠桿,肘關節是支點,支點左右都有肌肉,這是一種費力杠桿,舉起一份的重量,肌肉要花費6倍以上的力氣,雖然費力,但可以省一定距離。
當你把腳尖翹起來的時候,是腳跟后面的肌肉在起作用,腳尖是支點,體重落在兩者之間,這是一個省力杠桿,肌肉的拉力比體重要,而且腳越長越省力。
如果你彎一下腰,肌肉就要付出接近1200牛頓的拉力,這是由于在腰部肌肉和脊骨之間形成的杠桿,也是一個費力杠桿,所以,在彎腰提起立物時,正確的姿式是盡量使重物離身體近一些。”
杠桿原理,最簡單的一些物理原理之一,在云啟老家,中學課程,也是如面前這些學生一般,十來歲左右便已經學到了這些簡單的知識,但在這里,即使是身邊身為老師的李昊,江湖術士算必準,老怪物級別的玄微子,都對杠桿原理所知有現,正好,云啟知道,又正好,可以拿出手來顯擺顯擺。
“杠桿原理?云少城主,關于杠桿原理。。。”李昊見娃兒都能夠隨手抬起大石頭,也實驗了一下,一根手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