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這個道理也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于金子的體積,所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么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
‘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制造的!’
圣人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
原因是實驗結果證明:那一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各位同學們,我們所使用的木桶,難以看出水量的多少,因此,一般的木桶,無法測試出此次的試驗結果。同學們,你們觀察一下木桶,看,它們與你們平時所見到的木桶,有什么區別?”
故事講完了,故事里面的一些名詞,如密度、體積等,云啟沒有多做解釋,而是讓那些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以事實證明一切,從而對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甚至對于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產生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達到此次云啟上實踐課所需要的目的。
“不同。大人,我認為,這幾個木桶,與其它木桶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些木桶有這一些透明的物體,可以讓我們看清里面水有多高。”一位學生觀察能力強,思維敏捷,第一時間發現了異常之處,搶先開口道。
“各位同學,那一位同學的法,你們同意嗎?”云啟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其他學生,他今的目標,是教育學生,而不是大人,那只是附送,是意外驚喜,因此,他所關注的對象,是學生。
“大人,認同。”
“是的,大人,如笑衍的,那些木桶各有一塊木板被換成了那透明的物品,像是琉璃,但似乎比那琉璃更干凈、透明。”
所有的異常之處,并未第一時間被發現,它們在觀察人群的肉眼不可見位置,與那稱臺一般,需要走幾步才能看到,而且當你見到那些透明的琉璃之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琉璃被擺在同一個方向,一眼看去,能夠清晰的看見每一個水桶的水平面高度。
“狗剩的水面最低,好像那稱重的稱臺顯示的數字,是三十公斤,李先生。”
“是的,村長,是三十公斤,狗剩的重量,是三十公斤嗎?”李昊作為一位老師,受過正統的教育,智商不低,對于秤臺上的數字,讓他聯想到了狗剩的體重。
“李先生,村長,我家狗剩的體重,年前去稱過,二十來公斤左右,應該與那稱臺上的重量,差不多吧。”狗剩的父親不敢十分確定,稱臺上的體重,與他家狗剩之前所稱的重量,有些差別。
“哈哈哈!狗剩,上去,去那一個稱臺之上,稱一稱你的體重。”算必準輕輕一抬手,放在秤臺上的木桶被抬起,移走,留下了一個空白的位置,而稱臺上的數字,也瞬間歸零。
“是,大人。”狗剩對著算必準行禮,之后走上稱臺,稱了一次重量,二十九公斤多一些,接近于三十公斤。
“哈哈哈!狗剩他爹,你家狗剩,又發福了。”
“哈哈哈!”
相差不多,意味著云啟剛剛所故事的方法,沒有問題,對于云啟所的結論,即那一種鑒別裝飾物是否被偷工減料之事,以此方法來驗證,沒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