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扎在宋州。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后改為東京開封府,并設陪都西京。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謀士趙普雪夜商討后,決定以先南后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滅亡后蜀、南漢、南唐三國,趙匡胤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后能夠從遼國手中贖買燕云十六州。
開寶九年八月,趙匡胤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趙匡胤如前朝柴榮一般,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后忙于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云,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而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后,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后再滅亡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余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遼國,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后來趙光義先后逼死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后趙廷美就死于謫所,而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即宋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宋真宗上臺后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咸平之治,雍熙北伐后,遼國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終于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
宰相寇凖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
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宋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產下一子,即后來的宋仁宗,后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后,于是決定將應天府升格,建為南京。
天禧二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并改名為趙禎。
乾興元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一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西夏李元昊于大慶二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后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而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