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明王朝的言詞不多,但對大明王朝的贊美,遠勝于大宋王朝,簡簡單單的對比,便可看出云啟對大明王朝的敬佩。
“同樣是對功臣進行殺戮,忘了本,忘了患難之時的同生共苦,云少城主,為何兩大王朝相同的方式,會讓你有如此大的差異?”
再出難題,提醒趙九重等人,這兩個王朝屬于一丘之貉,沒有區別,但因為云啟等人的偏見,讓兩大王朝有了區別。
“大祭司大人,兩者之間,區別之大,超過了認知,而對于此等差異,也只有我文明的禮儀之邦,圣唐一族,才知曉其中的道理。
大宋王朝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學其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大宋王朝太祖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級軍官們交出兵權,此次事件,被那一位道友所在世界的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杯酒釋兵權。
而這一次交權之事,發生于其建立大宋王朝初期,其所在一族族內的分裂勢力還未曾統一,便因為剛剛奪得了一點權力,擁有了一定的領地權之時發生。
那一時期,異族的威脅還未曾結束,如如今被你們所占據的幽云十六州這一道對于我圣唐一族來說,至關重要的屏障,還在異族手中,并且那異族虎視眈眈,對大宋王朝窺伺之心未死,對于對一族擁有重要意義的武將,解除了兵權,相信對于那異族來說,拍手稱快,樂見其成。
而觀那大明王朝,對于大祭司所言那斬功臣之事,之前本少講述大明王朝之時,曾經說過一句話,明初四大案,除一案被稱之為冤案之外,有吞盜官糧,貪贓枉法者,有自恃功高,獨斷專行者,有遍植朋黨,打擊異己者,皆是不顧法紀,違法亂紀者,他們對王朝的危害,遠甚于對王朝的貢獻,若不懲治,又如何面對千千萬萬的百姓?
大明王朝在本少看來,非大祭司大人所言說之斬殺功臣,而是依法行事,執行國法之舉。”
“趙九重,你們需要記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旦違反了,必須受到嚴懲,否則,如何能治理國家?
而那大宋王朝卻在最需要用人之時,直接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導致后來幾千年的對異族納貢。。。”
“云少城主,小子不解,為何明知有如此危害,那大宋王朝依然選擇了納貢,而非加強自身的實力?”趙九重聽過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前人無法知曉問題的危害性,但作為后來者,了解了事態的嚴重性,不可能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趙九重,這便是掌權者的治國之道以及祖訓了,大宋王朝開創者擔心那些將軍們,如他自己一般,直接推翻了其創下的偉業,斷了后世子孫。
因此,自斷羽翼,同時執行以文立國之政策,文臣的地位,遠勝于武將的地位,甚至功勛卓越忠心耿耿的武官,還不如一位普普通通,阿諛奉承的文官,其后世子孫又爭相效仿,導致了習武不如學文,又如何能擁有對抗異族的實力?
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不同,雖然同樣對功勛者猜忌,也借那四大案子,對一些掌權者進行了清洗,但其所制定的祖訓,直接對后世子孫,奠定王朝基調,試問若手中無武器,如何做到對大明王朝心懷不軌的異族,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云少城主,本宮一事不解,既然風都領地對王朝無意,為何言說這等叛逆之事,并且還特意對他們這一些普通百姓而言?云少城主,他們,有何特別之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