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本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俗語有云,活到老,學到老,便是此解。”
搖了搖頭,范思安的智商如何,云啟未曾接觸過,不知,但通過剛剛簡短的對話,范思安給他的印象,讀廢了,讀傻了。
“大人,這。不好吧,如此行為,是對那些才子佳人的一種侮辱。。。”范思安思考良久,搖頭不同意云啟的說法,已經決定如云啟所說一般,少說,多聽,因此,該做的筆記,還是得做,不能因為今天情況特殊,特地找了一個借口,從而錯過了如此精彩的詩詞。
“年輕人,剛剛那一位大人所作之詩,如何?”一位老者正感受湖景與月夜之美,云啟與范思安等人的對話,他關注不多,但聽了范思安的話語,忍不住出聲,提點范思安。
“萬竿玉立春來早,六角池深月上遲。此句小生認為,與此時此刻的景色有關,它說的是。。。”范思安解釋著云啟隨口一說,下一個王朝所吟之詩,并且對于云啟所要表達的意思,作了自己的見解。
“年輕人,老朽有一問,還請年輕人給予回答。”老者待范思安將自己對于詩詞鑒賞完成之后,再次開口,依然是微笑,沒有對范思安所作解釋對錯,有任何的情感表達。
“前輩高才,小生洗耳恭聽!”
老者的打扮一般,但不能因此而認為老者只是一位普通百姓,大字不識一個,范思安認定老者雖然為普通人,而不是修行者,但也如他一般,是為讀書人,并且才氣遠高于他,也只有如此,方能對自己所言之事,了然于胸。
“老朽自嘆不如啊!年輕人,這一位大人剛剛只作詩了一首,年輕人,你認為此詩與那涼亭之中的那些才子佳人相比,孰優孰劣?”老者說話之時,觀察云啟的情況。
云啟微微一笑,未阻止老者的行為,并且感興趣的神態,讓老者心下一定,自己并未觸犯云啟,對于云啟的好感度,又多了一分。
“前輩,大人之詩,涼亭之中的那些才子佳人,又如何能與大人之作,相比較而言。
剛剛小生于涼亭之中之時,雖未曾參與吟詩作對,也聽到了不少佳句,但于這位大人那一首詩面前,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
無需思考,范思安自己對涼亭那些才子佳人的吟詩作對之事,直接貶低,以抬高云啟那一首詩的高度,除了一方面為云啟是修行者之外,最重要的一方面,云啟所作的那首詩,確實是絕世之詩,僅憑這首詩,足讓天下人為之側目。
“年輕人,這位大人如此才氣,所言之事,年輕人,你又為何如此猶猶豫豫,拒絕接受大人的提議。”
老者對于云啟勸導范思安的話語,雖然并未關注,但并不意味著他沒有聽到,明白云啟口中所說的多聽少說的意思,對于云啟所舉之例,老者也知曉其意,但對于范思安的錯誤理解,并未進行提醒。
一步到位,對于范思安來說,顯然難以做到,如此次特殊情況,范思安既然頑固不化,不用腦袋記,而是用筆來記可看出一二,只有待范思安多思考,多經歷之后,便明白了云啟少說多聽的意思,到那時必有一次質的飛躍。
“這。前輩,今日小生未曾帶筆記,無法記錄名詞佳句,更無法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