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上木村。
上木村是江南水鄉的一個小村。
它位于某條入海大河的西邊,村里還有不少小河,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人,都已種田養蠶為生。
如今是農歷九月,天氣不冷不熱,而上木村的村民們,正忙著挖番薯。
上木村這邊種水稻,有些地一年種兩季,有些地一年種一季,每年產量還是不錯的,但其中大部分稻子都要交公,大家都沒辦法頓頓吃白米飯的,這番薯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他們都要靠番薯填肚子
挖番薯是個體力活兒,一大早,村里的青壯年就拿著鐵耙翻地。
顧明修在眾多干活的人里,算是瘦小的,但他力氣卻不小,一耙下去,便有一大塊泥被翻了出來,連帶著很多番薯。
村里的女人用手將挖出的番薯扒開,從中找出番薯扔進旁邊的竹簍。
偶爾看到有些大個的番薯被顧明修一鐵耙給傷著了,還會可惜一下“這么大的番薯,可惜了。”
一邊說著,她們就一邊把被傷了的番薯扔到另一個竹簍里去這樣的番薯,是要快點吃掉才行的。
顧明修不停地翻地,女人們跟在他和其他人后面撿番薯,而在他們后面,還有一些流著鼻涕的小孩子,拿著個籃子撿前面的女人落下的,不過手指大小的番薯,或者番薯根。
這些雖然里面都是“筋”,也就是粗粗的植物纖維,但好歹也是能填飽他們的肚子的。
有些女人讓自家孩子留在自己身后,刻意將一些個頭稍大一點,能有雞蛋大小的番薯落下,那些孩子的收獲就會豐盛很多。
都是鄉里鄉親的,一般也沒人說什么。
只是,大家正干著,突然有人道“言知青呢又沒來”
他們村位于江南,緊挨著一個鎮子,又地少人多,來的知青不多,不少還是村里人的親戚這附近鎮上縣城的人要下鄉,都挑周邊村子。
但這言知青不同,他是兩年前從京城來的。
剛來的時候,村里人稀奇地很,都特地去看他,但現在村里人已經對他避之唯恐不及了。
這言知青長得高高大大的,身板看著很壯實,但太懶了
他都來這里兩年了,地里的活兒還干不利落,整天就知道躲在廟里偷懶。
“那言知青,真的太懶了。”
“之前張祖根的女兒還看上了他,最近也打消念頭了。”
“可不得打消念頭他那么懶,越過越窮”
這言知青,村里的人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說他才好。
他剛來的時候整個人瞧著光鮮亮麗,皮鞋都是擦了油的,所有人都以為他家里肯定很有錢,然而并不是。
這兩年,就沒人給他寄過東西
頭一年,他靠著變賣自己帶來的東西,好歹也能過下去,第二年,他就靠著跟村里借糧食過日子了。
跟村里借了糧食,一筆筆的都是要記上的,他總是不出工,年底肯定還不上,這
更重要的是,村里人還得知,他家里成分不太好。
這江南水鄉的人,個性都軟,這幾年外面鬧得天昏地暗,他們這邊也會拉人一下,但折騰地并不嚴重,也就沒人對言知青做什么,可到底沒人看得起他。
哪怕他長得好有文化,就憑著懶惰和成分不好這兩樣,那些情竇初開的女孩子,就紛紛打了退堂鼓。
村里人都覺得,這言知青要是一直這樣子下去,怕是要打一輩子光棍
至于村里另一個可能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就是正在努力翻地的顧明修了。
顧明修是他們村長得最好的人了,比之言知青一點不差,干活還賣力,十五歲的時候,在隊里干農活就已經能拿跟成年人一樣的公分了。
可他也有致命缺陷。
首先,是他的成分同樣不好顧明修的爺爺,當年是村里的大地主。
顧家以前是做生絲生意的。
他們家在那大河邊建了一個圍墻能有三米高的大院子,建了碼頭,早上幾十年,每年收繭子的時候,附近的人都搖了船來這邊賣繭子,這碼頭上那是人來人往的,銀元都要用竹筐來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