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鑄造與夏朝初年,為禹王所建。
以九州州牧所貢之銅,鑄造九鼎,各地山川奇異之物銘刻于鼎身。
在華夏,九鼎一直是天下的象征。
商滅夏,九鼎遷商,周滅商,九鼎遷周,三代相傳,九鼎成了天命所歸之象征。
周成王立鼎于太廟,秦滅周時,九鼎也為秦所掠。
因為此時秦國尚未一統,因而九鼎藏于宮中秘不示人。
在秦王宮中,專門有一座宮殿,用于貯藏九鼎,這個宮殿名為定鼎宮,以示秦國定鼎中原的志向。
“先生,此物可還入得先生之眼”
秦王看著趴在鼎上不住研究的王學斌,淡淡的笑意之中,藏不住得意的意味。
禹王九鼎是四足方鼎,青銅質地,約有一人多高。
鼎身銘刻各種抽象山川草木,花鳥魚紋。
側面還刻著諸多象形文字,內容是表述禹王的功績,臣民的愿景,以及祈求天地護佑。
鼎身呈黑色,外表光澤,紋飾鮮明,顯然保護的極為周祥。
歷時一千多年而不腐朽,也不知道是怎么保養的。
王學斌彎腰探頭,細細研究著鼎身的銘文。
這銘文并不十分規整,但是在王學斌眼里卻充滿著異樣的美感。
他聽到秦王問話,頭也不抬,隨口說道
“此物在大王眼中是天下,在我眼中,這是文明”
秦王聞言好奇道
“文明”
“呼”王學斌站起身來,長處一口氣,點頭說道“沒錯,就是文明”
說著,看了看這大殿中陳立的九鼎,喃喃說道
“先輩們篳路藍縷為我等創造的今天,不容玷污”
說完,也不解釋,將自己背著的劍解下來,遞給秦王,淡淡說道
“這把劍,就送給大王了,希望大王善加運用,莫要辜負在下的一片苦心”
秦王看著一臉鄭重的王學斌,又看了看他手中的劍,深吸一口氣,雙手一禮,恭敬說道
“先生放心,嬴稷必然善用先生所贈,絕不敢有半點怠慢之心”
王學斌看著一臉誠懇的秦王,點了點頭,將劍遞了過去。
秦王雙手顫抖的接過寶劍,一個不穩,劍摔在了地上。
“這”
秦王吃驚的看著這把劍,又抬起頭看了看一臉意料之中的王學斌。
王學斌搖頭笑了,彎腰撿起這把劍,再次遞給秦王
“這把劍是我親自鑄造的,融了一位已故劍道高手的佩劍。
那高手號劍魔,名獨孤求敗,欲求一敗而不可得,群雄束手,長劍空利,埋劍于劍冢之下,寄身于空谷之中。
他一生用過五把劍
第一把,利劍,剛猛凌厲,無堅不摧,弱冠以前持之爭鋒
第二把,軟劍,而立之前,常用此劍,后誤傷義士,不詳,棄置山谷
第三把,重劍,剛猛凌厲,無堅不摧,四十以前,持之橫行
第四把,木劍,四十歲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這最后一把,大王可知是什么劍”
秦王再次接過王學斌遞過來的寶劍,有了心理準備的他,沒有再脫手。
聽到王學斌的問話,搖了搖頭。
“還請先生解惑”
王學斌沒再賣關子,直接說道
“沒有最后一把劍,到了后來,此人已臻至于無劍勝有劍之境”
說完,看向一臉若有所思的秦王,說道
“所謂利劍無意、軟劍無常、重劍無鋒、木劍無儔、無劍無招,這是劍道,也是理政之道,大王自思自量”
說著,看向秦王手中這把劍,介紹道
“為了這把劍,我融了利劍與重劍,篆刻了我一路所見所聞,只是希望天下一統之路少一些障礙,能夠如同劍魔一般,求一敗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