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兵鋒,天下最盛。
三十萬戍衛邊軍,阻卻匈奴。
東方與南方各二十萬戍關軍,抵御東方諸國。
咸陽城有十三萬大軍,負責關中護衛。
衛尉軍一萬,宮廷的近衛精銳。
中尉軍兩萬,護衛咸陽的近衛精銳。
都尉軍十萬,保證咸陽外圍地區的安寧。
全國上下共有八十三萬大軍,個個都是好戰之兵。
其中最為精銳的,是護衛宮廷的衛尉軍。
衛尉軍組建于秦孝公時期,原有一萬一千五百人,一萬人護衛宮廷,叫做宮衛,一千五百人分散六國,叫做鐵鷹劍士。
惠文王時期,張儀為相,衛尉軍由一萬一千五百人擴充為兩萬人,一萬護衛宮廷的人不變,分散六國的一千五百人變成了一萬人。
擴充期間,宮衛之名漸漸被鐵鷹劍士所取代,至此,鐵鷹劍士成為了衛尉軍的代名詞。
昭襄王時期,王觀瀾被秦國招納,秦王為了折服此人,將衛尉軍的兵符交給了王觀瀾,也將自己的性命交給了王觀瀾。
王觀瀾也沒有辜負昭襄王的信任,將衛尉軍整編訓練,訓練出一支一萬八千六百人的精銳。
一萬人負責護衛秦王安全,指揮權交還給了秦王,留下八千六百人,潛入六國,執行他的顛覆蠶食計劃。
三年里,昭襄王為了配合顛覆蠶食計劃,令秦國所有高層將領,接到王觀瀾的命令時,只要不涉謀逆,一律先斬后奏。
王觀瀾不負眾望,三年時間,連下八城,擴土六百余里,以實力折服了秦國將領。
導致新王即位,將領全部沒有表態,紛紛靜默,唯王觀瀾之首是瞻。
秦國上下四股勢力,軍政兩方,均被王觀瀾所折服,等待他的表態,老秦人因為利益,同樣支持王觀瀾。
只有后宮一脈,因為利益被大力打壓,所以很是敵視其他三股勢力,因此才扶持子楚,想要借此與其他勢力打打擂臺。
只可惜,開局不順,新王沒有展現秦王應有的氣魄,沒有贏得朝野的支持,只能劍走偏鋒,行偏激之策,擺下霸王夜宴,要以此破局。
“文信侯,布置的如何了”
楚陽宮中,秦王端坐在王位之上,雙目閉合,雙手撫膝,緊緊攥著衣擺,聲音中隱隱有些激亢。
呂不韋神色嚴肅,站在秦王身邊,凝重的說道
“三百位劍手已然就位,一萬宮禁并未投效,衛尉蘇成沒有見到虎符之前,不會接受任何調令,只履行職責”
秦王睜開雙眼,帶有血絲的雙眼看著呂不韋問道
“他是什么意思”
呂不韋上前一步,小聲說道
“調動軍隊須有虎符,秦法所定,不見虎符,不得動軍”
秦王咬牙說道
“寡人自然知道秦法,怎么這虎符比寡人還要權威”
呂不韋站在一旁,沒有說話。
當初商鞅變法時,秦孝公定下的野望就是一統天下,商鞅也是以此為基準訂立的秦法。
要想統一,秦國制度必須先進,執行力要強,最重要的就是,代代有明君
這樣經過幾代人的較量,才能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愿景。
為此,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封爵制,動員人民的力量。
設立嚴苛秦法,以七百人的人頭為祭,使的秦國上下依法依令行事,不敢有絲毫懈怠。
其中,最最麻煩的就是代有明君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人是如此,國也是如此。
國強一代,隨處可見,國強兩代,屈指可數,國強三代,聞所未聞。
商鞅無法預測之后的秦王的賢晦,因此設立了極其完善的制度。
只要代代堅守商鞅的法制,不隨意改弦更張,就算出了平庸君王,國家照樣不會變形糜爛。
若有一代雄主崛起,加上秦國強大國力支持,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因此,對于秦國來說,制度,比君王更有權威。
在秦國,制度是凌駕于君王之上的,這是所有朝臣的共識。
因此才會發生秦王無權但國政不亂的情形,這可不單單是王學斌的功勞。
秦王看著沉默的呂不韋說道
“當期形式相邦也了解,寡人自即位以后,未曾找到虎符,若是有人持有虎符,那他豈不是可以隨意廢立秦王你我二人的籌謀可就全白費了”
呂不韋聞言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回道
“大王不必擔心,我等雖然未曾持有虎符,但宮禁職責就是保衛大王,只要大王身在宮中,不必擔心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