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三元,我們一家人能吃一天了。”
“養好身體比錢更重要。”婆婆比兒媳婦更有見識,知道養好身體的重要性。
婆婆風風火火的買了雞湯回來,“我問過醫生了,說多喝雞湯有好處。”其實,醫生說,最好就是多補充營養。
但他們鄉下人,哪里知道買什么營養品?醫生推薦的那些,他們也買不起,還不如多喝雞湯。
在他們看里,雞湯就是頂頂營養的了。
“媽,你也喝吧。”
“我身體好好的,喝什么?浪費。你趕緊把身體養好,就是體諒我了。”
“趕緊好起來。多住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錢。”現在,兒媳婦住院,她照顧,只有兒子一個人賺錢。
而在醫院更是花錢如流水。
難怪都說窮人不敢病。這一天天的,簡直就是要把家底給刮干凈。
看著這對婆媳,陳知年笑了笑。
雖然說婆媳是天敵,但也總有讓人感動的婆媳關系。
“大娘,你這話很對。養好身體才能賺更多的錢。如果身體不好,三天兩頭的病痛,不僅自己痛苦,還影響工作,影響賺錢。”
“人的身體要是不好了,那就多少錢都不夠糟蹋。”
“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身體健康更重要。”陳知年一直都認為有好的身體才有好的生活,好的未來。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
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泡沫。
陳知年的阿婆就是一個愿意為大家犧牲的女人。她愿意一個人累著,苦著,吃最差的,干最累的,為的就是多給孩子留些錢。
厚的家底,讓孩子們在嫁娶方面更容易些。
為了存錢,她起早摸黑的干活;為了省錢,她吃最少最差。
一輩子都是先別人后自己。
關于阿婆,陳知年記憶里最深的事,就是阿婆好像從不上桌。端著飯碗,夾兩根蘿卜干,蹲在院子的果樹下就一頓。
其實,青山鎮沒有女人不能上桌的陋俗,但阿婆是堅決不上桌的。
她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從早忙到晚。
記憶里,全是阿婆忙碌的身影,地里的,果園里的,家里的每天從地里回來,然后喂豬、喂雞、為孩子,最后才是自己。
如果家里做了好菜,她就會一臉認真,‘我不喜歡吃’
不管什么肉,都是一句‘我不喜歡吃。’
即使吃魚,也是只吃魚頭和魚尾,甚至是孩子們吃剩下的魚骨頭。
小時候,陳知年不懂,肉這么好吃,為什么阿婆會不喜歡?長大后,她懂了,那是一種圣母愛,愿意為了大家犧牲自己的圣母愛。
但等陳知年懂得為阿婆留一塊肉的時候,阿婆卻病了。辛苦了一輩子,營養不良,身體被掏空。
阿婆不愿意去醫院,不愿意治療,說浪費錢,有錢還不如存著給孩子們娶媳婦用。但阿爸和小叔堅持。
花錢如流水,家里的積蓄幾乎都花光了,阿爸和小叔還借了不少錢。
但阿婆還是去了。
她自己沒有了求生的欲望,因為擔心多活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錢。
很多大人都這樣,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給家人最好的,卻忽略了自己也是要被照顧的。總把付出當偉大,其實是傻。
陳知年:“養好身體才能賺錢,才能照顧好孩子。寧愿欠錢,也不要讓身體留下任何隱患。”陳知年看向周辭白,“周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