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陳知年沒想到阿美是這樣的人,買件衣服需要考慮大半天。在陳知年看來,要么很喜歡,買;要么不喜歡,或者一般喜歡,不買。
哪來這么多的糾結?
糾結得頭暈眼花。
可能這和有錢沒錢有關,但更多和性格有關。
累。
陳知年還是更喜歡和林螢光逛街,爽快。
阿美買了件外套還買了一雙鞋子,羊皮小短靴。陳知年也買了一件的針織外套,她比較喜歡針織衫。
陳知年冬天的衣服,大部分都是針織,針織的開衫,針織的毛衣。阿婆還在的時候,就常用毛線給家里的孩子織毛衣。
如果是女孩子,則會在毛衣上織一朵小野花;如果是男孩子,則會織一片小樹葉。阿婆去世后,還有外婆。
青山鎮勤勞的婦女們,能把毛線玩出花樣來,各種款式的毛衣,毛線帽子,手套,襪子等等。陳知年小時候的襪子都是阿婆織的。
陳知年二年級的時候,阿婆因病去世了,家里就沒有人給她織毛衣、手套和襪子了。她四年級那年的冬天特別冷,她沒有襪子,只能穿一雙涼鞋上學。
冬天了,塑料的涼鞋會特別硬,能把不是很白嫩的腳割出血滋來。后來,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不能穿的舊衣服按照襪子的式樣剪出兩片布料,然后縫起來,以后那就是襪子了。
但是,因為布料沒有彈性,穿不進去。
然后,她又適當的放大布料的面積,縫起來,能穿進去了,但很奇怪,不是想像中的樣子,后跟也不是后跟,腳面好鼓起一塊布料來。
而且,因為太寬松了,不保暖,而且也很難看,很不方便。
沒有辦法,冷著吧。
身上穿著厚衣服,腳上卻是塑膠涼鞋。最冷的時候,雙腳青白、僵硬,走在小石子路上也不覺得痛,反而因為冷得麻木了而酸酸的。
后來,堂伯娘看見了,告訴了外婆。
外婆看著他們姐弟幾個因為沒有家長在身邊而過的寒酸,不會照顧自己,而紅了眼睛。從那年起,外婆就給他們姐弟幾個織毛衣、手套、襪子。
即使大舅母不高興,外婆也堅持。
那時候,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阿公做主,爸媽給的生活費也在阿公手里。阿公自己就是個能光著腳過冬的人,從來沒想過要給孩子們準備過冬的衣服、襪子之類的東西。在阿公看來,能有塑料涼鞋就已經很不錯了,他小時候都是穿著草鞋過冬的呢。
再后來,阿公去世了,生活費交到陳知年手里。第一年的時候,陳知年也沒想到要給自己和弟弟妹妹買過冬的衣服鞋襪。
其實,現在想想,那時候的自己真的很傻。明明手里就有生活費,為什么不到鎮上去給自己和弟弟妹妹買手套、襪子?
那時候的她真的沒有想到,衣服鞋襪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費包括了買衣服鞋襪等東西。她就怕把手里的錢都花光了,在需要的時候沒有。
所以,盡量的省著,摳著。
爸媽每年在出去打工前都會給她一筆錢,用作學雜費、生活費,還有弟弟妹妹感冒生病時的醫雜費。
一筆錢在手里,陳知年是既高興又忐忑。
陳知年一直都知道自己對錢看得比較重,因為窮過。但她有不是那種會為了錢而不折手段的人,因為從小她手里就有錢。
對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姐弟幾個一年的生活費真的是很大一筆錢。雖然不能爽快的花,但手里有錢的感覺,她明白。
陳知年一直都以為,她摳是因為她窮,因為她生長在比較省吃儉用的農村。在來羊城之前,她覺得成立的姑娘是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不會像她一樣為了錢而糾結很久。
但阿美打破了她的想想。
陳知年沒想到,阿美比她更能糾結。原來,摳不僅僅和錢包有關,還和性格有關。
“阿年,我們喝芝麻糊吧。”
“好啊。”
兩人一邊喝芝麻糊,一邊談論剛剛看過、試過的衣服。阿美把外套拿出來,又穿上,“怎么樣?是不是很好看?”
陳知年點頭,“很好看。很適合你。”既然已經買了,除了這個答案還能有別的答案嗎?在朋友已經付款并且不能退的時候,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夸贊,讓她覺得物有所值不后悔。畢竟個,你的夸贊能給朋友帶來好心情。
聽了陳知年的夸贊,阿美很高興,“我就覺得要是不買下來的話,可能會一輩子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