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艾團子,陳知年想阿婆了。不知不覺,阿婆已經去世多年。每每想起,陳知年都覺得心口酸痛。
從生病到去世,阿婆留給他們的時間太少。他們還沒有來得及適應,沒有阿婆的艾團子,沒有阿婆的香芋飯,阿婆就帶著她對世界的眷戀,帶著她對孩子們的不放心,永遠的離開了。
很多時候,陳知年常常會想起阿婆的艾團子,阿婆的粽子,阿婆的香芋飯。曾經,陳知年和小伙伴們爭吵,誰家的艾團子最好吃?小伙伴們紛紛都說自家的艾團子最好吃,陳知年卻堅持她阿婆做的最好。
為了增加說服力,小伙伴們紛紛把自家的艾團子拿出來分享。只有陳知年,因為她只有記憶里的味道,她的阿婆永遠不會再給她做艾團子了。
小伙伴們毫不猶豫的剔除了阿婆爭奪‘第一好吃’寶座的機會。陳知年不高興,和小伙伴們吵架,甚至打一場。
小伙伴們堅持‘我們沒有吃過,就不能說是最好吃的。’
‘你們以前吃過了。’陳知年有自己的堅持。
‘我們吃過,但我們忘記味道了。’
‘我記著。我阿婆做的艾團子就是全村、全鎮最好吃的。’
因為‘誰家的艾團子最好吃’這件事,陳知年和小伙伴們炒了起來,甚至你扭打了兩場。她吵贏了,打贏了,但小伙伴們仍然不覺得她阿婆做的艾團子最好吃。
陳知年差點要氣哭了。
晚上,陳知年躺在床上偷偷的想阿婆,越想越難過
“我阿婆做的艾團,真的很好吃,很好吃。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艾團子。”即使后來有了各種各樣餡料的艾團子,但陳知年仍然覺得她阿婆做的艾團子最好吃,沒有之一。
在青山鎮,屋前屋后,山里路邊,小溪小河邊,全是隨處可見的艾草。艾草伴隨著青山鎮的人長大。
小時候,感冒了?
一碗艾葉薄荷粥,出一身猛汗,然后又是好漢一條。
如果還不好?
一碗艾草根水,保證藥到病除,瞬間龍精虎猛,精神呱呱。
夏天長痱子了?
艾草水泡澡。
冬天身體不靈便了?
艾草水泡腳。
嫩嫩的艾草葉還可以炒來吃,也可以用來做艾團子。
在青山鎮的人眼里,艾草渾身是寶。
青山鎮的人在蒸魚的時候,喜歡把嫩嫩的艾草葉或者桑葉鋪在魚片下,蒸出來的魚帶著一點點的艾草或者桑葉香,還能去油去膩。
蒸好的嫩艾葉在湯汁里拌一下,美味又鮮嫩。蒸魚,蒸排骨等等,都少不了嫩艾草或者嫩桑葉。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艾團。”
小時候,阿婆做艾團子,陳知年就會在旁邊幫忙,然后看著阿婆在艾團子里包上她喜歡的綠豆泥或者紫薯泥。
阿婆常常笑著說‘幫倒忙’,但從不會拒絕她的靠近。因為她一直守在旁邊,所以總是第一個吃到艾團子。
每次,她都會拿著艾團子找小伙伴們炫耀,然后在小伙伴們羨慕妒忌的眼神下輕輕咬一口,得意又驕傲又欠揍。
那種美滋滋的感覺能讓人記一輩子。
或許,美滋滋的并不全是艾團子的味道,還有其他的東西。
其實,青山鎮的人做艾團子并不喜歡綠豆或者紫薯,更喜歡在艾團子里包白糖花生。不過,因為陳知年喜歡,所以阿婆很多時候都是做綠豆或者紫薯餡的。
“糯糯的。輕輕咬一口,滿口都是艾香。”陳知年表情略帶懷念。
“可惜,外面的艾團子很難有家鄉的味道。”不知道是艾草不一樣,還是心境不同?總之,陳知年覺得外面買的艾團總少了幾分讓她驚喜或者激動的味道。
“小嬸說,少的是草木灰的那道工序。青山鎮的人做艾團子不會放泡打粉,但會增加草木灰水,增加堿性,增加艾團的糯。”
把草木灰泡水,然后過濾干凈,再用后濾后的水來做艾團子或者是粽子,這是青山鎮人民的老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