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攝像頭,沒有人跡,即使查也不知道從哪里著手。
青山鎮的人即使是開摩托車回去,也是成群結隊的,絕不走單。陳知年的父母也是開摩托車回鄉,從東莞到青山鎮,然后再到清水村。
沒有十個人以上結隊,是絕對不敢出發的。而且,這些人的摩托車后,還會放著木棍或者鐵棍,以防萬一。
務必做到,即使打起來也不吃虧。
聽了小叔的科普后,陳知年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
晚上九點四十分,車終于緩緩駛來了。
一群人激動的提著行李,飛快的沖過去。一手提著一個蛇皮袋,一手提著兩個蛇皮袋,沖得飛快。
售票員站在門口大喊,“青山鎮。打電話定位的趕緊上車了。”
周辭白很佩服的看著一手提著兩個蛇皮袋的大叔,腳步飛快,一邊跑一邊問,“還有座位嗎?還有座位嗎?”
售票員直接一個白眼,“現在哪輛車有座位?有小凳子就不錯了。”售票員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把行李箱的門打開,“自己認清楚自己的行李,下車可不要拿錯了啊。”
“趕緊放好行李上車。”
“回家去。回家去過年了。”
售票員大喊,“h縣,h縣的,上車了。過年了。”
“小叔,等等。”陳知年從雙肩包里拿出一支紅色的彩筆,在他們的行李上寫上‘青山鎮清水村’。
寫一面不夠,寫兩面。
看不到就是眼瞎。
再拿錯,就是故意的。
陳知年覺得自己一會可以建議司機準備數字標簽,兩聯,一聯貼在行李上,一聯給行李的主人,憑著數字標簽拿行李,這樣就能大大的減少拿錯的可能。
如果不是故意,應該沒人喜歡拿別人的行李回家。
打開蛇皮袋,看著別人的行李,多糟心?
陳知年在一個個蛇皮袋上,龍飛鳳舞的寫下一行行字,然后還標上(19)、(29)等數字,因為他們家一共有9個蛇皮袋,陳知年五個,小叔小嬸四個。應該是這一行人里,行李最多的人。
陳知年把每一個都標得清清楚楚的。
“大妹,幫我標一下。我這些全是新衣服,可不能被人換了去。”
“大妹”
大家都讓陳知年在行李上寫上‘青山鎮’或者‘清水村’等字。
售票員看著這一群人,有些不耐煩,“都是衣服,誰稀罕拿錯?趕緊上車,別磨磨蹭蹭的浪費時間。”
聽到這句話,大家不高興了。
“我去年坐你的車回家,行李就丟了。”
“我也是。被人換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懟的售票員無話可說,因為大家說的是事實。而他們車每年都會因為丟行李而沒少賠錢。
售票員擺擺手,“趕緊上車。趕緊上車。”
上車?
當然不能,還要講價呢。
是的。
裝了行李才開始講價。
陳知年站在小叔小嬸身后,任由她的老鄉們在講價的路上沖鋒陷陣。
周辭白看著青山鎮的人和售票員用方言扯皮,扯了大半個小時后,售票員同意每人便宜十五元。
“哎呀。真是怕了你們。”
“你們小聲些。可不要讓車上的人聽到。現在的車費是一天比一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