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楚綰點頭,“北梁的土壤確實不適合種水稻,所以我們只盡量改良了一部分,剩下的用來種大豆、棉花、和桑樹等農作物,我們絕大多數的水稻都沒種在田里,而是,種在水面上。”
“天哪,種在水面上這怎么可能”南齊大臣們又不淡定了。
水稻種在水面上,簡直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確定不是在開玩笑
姜妙都被驚到了,完全忘了吃飯,抬頭呆呆望著殿中那個眉目清麗自信飛揚的小姑娘。
真沒想到,如此能言會道的她竟然才十三歲。
肖徹這是得了一群怎樣的家人啊
聽到南齊大臣發出質疑,楚綰繼續道“我手里的稻穗,便是水上稻豐收之后得來的,我母后曾耗費近十年的時間改良過稻種,能令畝產翻倍,高達六百斤,但改良過的稻種,要想達到高產效果,在種植上也需要專人和技術。顯然,這樣的人才還是只我們北梁有。”
能讓士兵們穿暖的棉花,能讓百姓吃飽的高產水稻。
曾令多少君王頭疼的千古民生難題,北梁竟然早就解決了他們得是先進強大到了什么程度啊
傅經綸以前就覺得廢帝杜絕和他國往來的舉措不對,現在,那種“不對”的感覺越發強烈。
南齊與北梁拒交的這二十多年里,南齊到底都錯過了些什么
北梁的先進,讓傅經綸深深意識到閉關鎖國的弊端。
南齊落后太多了。
此番與北梁的建交,必不可少
想到這兒,他再度望向楚綰,“那最后一箱是什么”
隨著肖徹的示意,最后一個箱籠被緩緩打開,頓時一股草藥味兒撲鼻而來。
之前楚太子就說了,“溫飽”和“健康”,這最后一箱代表著“健康”的,是草藥便不足為奇。
南齊大臣們受了教訓,這回沒敢吭聲,只乖乖豎直耳朵,等著楚綰給講解。
“除了吃不飽穿不暖,百姓們還有一大難題,看病難。”楚綰聲音清亮,傳到每個人的耳朵里,“付了診金,他們還得花錢抓藥,所以很多時候,只是衣服穿少受了涼這么一個小小的風寒,便能令原本就清貧的家雪上加霜。”
吃,穿,看病,三大民生問題竟然由他國使臣在自己勞民傷財的生辰宴上提出來。
傅經綸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
但眼下這種情況,唯有虛心請教和學習。
“那么,這些藥材是做什么用的”他問。
楚綰道“北梁通過大量種植草藥,拉低了市場藥價,如今又以國家名義在各州府設了民生醫館,大幅度減輕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這些是治風寒和小兒急驚風的藥,我打聽過,在你們這兒一次風寒看下來,診金加上抓藥的錢,沒一兩銀子不算完。
普通老百姓,誰家隨隨便便就有一兩銀子的閑錢去看病
再有,你們南齊對于小兒急驚風似乎有些束手無策,哪怕是太醫院,也沒幾個太醫能治的。
但在北梁,很多大夫都會,因為我父皇母后專門設立了醫學院,就為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只有在醫學院結業,考核過了,才能被分配到各州府的民生醫館里去給老百姓看病。
民生醫館的大夫吃的是朝廷俸祿,他們給百姓看診不收診金,只收藥錢,而這些藥錢,會根據這戶人家的繳納賦稅或服兵役情況而進行大幅度減免,所以一個風寒看下來,有些人只需要花十幾個銅板甚至是幾個銅板。
急驚風就更不用說了,相信在座很多人都知道這種癥狀是一到四五歲小兒的克星,來得又急又兇,普通大夫壓根兒連碰都不敢碰。
之所以給齊皇送這些藥,是想告訴你,北梁南齊一旦建交,今后北梁百姓有的,南齊百姓也會慢慢有。”
但南齊要想擁有這些好處的前提,是必須重用北梁人才。
也就是說,不久的將來,南齊會涌進大批北梁人,滲透到百姓的衣食和健康中。
這不是明晃晃的入侵嗎
如果楚胤便是肖徹,那么北梁帝后此舉,就是在借機報復南齊
可是這報復的法子
楊太后擰著眉。
姜妙也想到了這一點。
傅經綸一旦點頭答應,那么北梁便是堂堂正正地接手了南齊基層百姓的吃穿和看病問題。
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北梁帝后這格局,果然不是楊太后這陰險狡詐的賤婦能比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