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高三,或許有些知識已經印象不深了,但學習方法沒那么容易忘記。
其實他剛來的時候就覺得,最起碼在這個班級中,老師的教學和學生汲取知識的能力,都顯得有些“死”。
這個階段,該學的知識、該練的題型,基本上都已經差不多了,最需要提高的反倒應該是題干的能力,以及總結知識的技巧。
任何題目都有自己的規律,回答也應該有相應的模式。首先要明白出題者想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識時,再對題干中出現的信息進行分析,逐點回答,就不容易丟分了。
萬變不離其宗,不分析規律,死做題只會事倍功半。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仿佛沒有在學習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卻能成績很好,有些人卻一身疲憊,但越累越得不到提高,反而懷疑自己的資質,弄得精神壓力很大。
就在童雋準備好好跟這個誤人子弟的老師辯論一番的時候,在校長辦公室里,也迎來了幾位市電視臺的記者。
他們這次過來,是為了做一個全市各大高中省級優秀教師的專題,剛剛來到一中,采訪了幾位提前約好的老師之后,又跟校長進行了簡單的交流。
這個專題的主要負責人叫張國棟,跟一中的李校長算是老朋友了,他坐在校長辦公室里,一邊喝茶,一邊道
“總之,這次的采訪是面向全市高中優秀教師的,下個專題,我想著要不就做一做一中的畢業班,選點優秀的學生一起參加采訪。咱們是市重點高中嘛,每年的狀元都出在這里,應當好好宣傳一下。”
李校長自然喜歡這樣的提議,高興地說“那敢情好,這一屆我們的教學成果還是挺大的,不光培養尖子生,學生們的整體水平也有所提高啊。”
他想起早上兩個老師剛剛跟自己提起的一位學生,便舉例子道“像高三15班好像就有個學生,叫什么來著,姓挺少見的。原來數學考4分5分都有,別的科目也不好,這一陣子進步就特別大。我覺得這種小同學也應該采訪采訪,給孩子們一下學習經驗嘛。”
張國棟心念一動,覺得這個提議很好,進步大的學生跟一直都是尖子的學生比起來,參考價值更大。
他說“現在我也沒事,要不就先去高三的教學樓里轉一圈吧了解下情況,我再想想這個專題具體怎么做。”
李校長自然沒有不答應的。
于是一行人去高三的教學樓轉了一圈。
可惜這個時候是大多數班級的自習時間,他們沒有遇上觀摩教學的機會,就在窗戶外面給一些同學們安靜學習的側影照了幾張相。
直到走到一間教室門外,才聽見里面隱隱傳來了有人說話的聲音,幾個人的腳步就都停了停,想聽聽他們在講什么。
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里面講課的不是老師,而是一個手里拿著練習冊的學生。
童雋以練習冊里的一套題為例,將出題風格、解題技巧以及每道題的思路都完完整整地分析了一遍,順便連帶著參考答案中不全面不準確的地方都指了出來。
他所欠缺的是一些基礎知識的遺忘,這種方法正好揚長避短,幾乎每道題讀一遍題干就知道應該從哪個角度下手了,分析的頭頭是道,連思索的時間都用的很少。
班里的同學一開始是抱著圍觀猛士跟老師batte的心態看熱鬧,聽到后來默默點頭,都忍不住將筆記本拿了出來。
其實也有人隱隱意識到了熊老師發的這些題似乎也不像她口中說的那么有價值,但不像童雋的思路這么清晰,所以那種想法被點明了之后,也就格外贊同。
熊文華本來一開始還帶著輕蔑的冷笑坐在講臺后面,就等著看童雋能說出個什么子丑寅卯來,但隨著一頁頁的題翻過去,她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端不住了。
畢竟也是執教多年,熊文華清楚地意識到,童雋的觀點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學生們并沒有她想象的那么好糊弄。
熊文華之所以沒有半道打斷童雋,就是因為沒想到接下來要說什么,直到童雋自己把一套題給分析完了,將手中厚重的練習冊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