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比用成千上萬臺離心機從鈾礦石中提取鈾235要容易得多了,那種做法一年下來撐死也就幾公斤或者十幾公斤,不管是用來做蘑菇彈還是用到核電站上都不夠用。
而且這樣做用的離心機少了,用的電自然也少了,也更加環保了,地球媽媽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所以許多想快速跨入蘑菇種植俱樂部,早日發家致富的國家制造的第一顆蘑菇彈基本都是钚彈。
現在的典型就有旁邊準備登日的鄰居,以前還有對面早期的胖子蘑菇彈,都是钚彈。
藏羚羊的核反應堆也是基于這個鈾變钚的原理設計的,全稱應該叫做快中子增殖式核反應堆。
這種反應堆并不是系統的首創,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人想到了。
而且系統也沒有在結構上進行多大的創新,相比一般核反應堆由核燃料、減速劑、控制棒、冷卻劑、反應層組成,系統的核反應堆中只少了一個減速劑的部分。
因為減速劑的作用是用于慢化裂變反應中產生的中子速度,讓它們從快中子變成慢中子,這樣才能讓鈾235產生裂變反應。大眾常聽到的“重水”就屬于減速劑的一種,可以把快中子的速度從每秒14000千米降到每秒幾千米變成慢中子。
以钚為燃料的反應堆不需要使用減速劑,因為只有快中子才可以讓钚產生裂變反應。
除了減速劑之外,其他部分的設計思路都跟現在差別不大,唯一的區別就是材料和工藝的進步。
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系統突破了反應堆中钚利用的方法。
一般快中子增殖堆中生成的钚239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需要取出進行二次處理,從里面提取出钚才可以再次作為燃料使用。
而按系統的技術來,可以對作為增殖層的鈾238進行特殊化處理,這種處理之后的鈾238在轉化成钚239之后,不需要二次取出處理,就可以由機械裝置送入反應堆中當成核燃料使用。
這對于縮小反應堆的體型很有利。
因為目前在有中子反射物料的情況下,球形钚產生裂變的臨界質量為十公斤,也就是說只要制作成球形,只需要十公斤就可以讓钚239產生裂變進而發生鏈式反應。
這個臨界質量比起鈾235的十五公斤少了一半。
再加上藏羚羊號的中子反射層屬于特制的,效率比起現在的要高,能夠反射更多的快中子,使得核燃料更容易發生裂變反應。
所以哪怕钚燃料沒有做成球形,臨界質量也可以降低到十公斤,這樣在外圍再布置上一圈鈾238,等它們轉化成钚239就可以以最輕的燃料重量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在使用這個技術之后,再加上材料上的進步,核反應堆的核心部分被設計成了一個圓柱,只有八十五厘米高,而且直徑只有三米,可以完美放入藏羚羊號頂部。
“現在控制棒的設計怎么樣了”
核燃料部分的問題解決了,陳神轉向其他部分。
曾樂安快速把屏幕上投影的資料翻到另外一面,“現在控制棒的設計方案已經完成初步方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