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完結了有兩三個月了,以往兩三個月的時間說不定都夠一個項目走完百分百的進度條了,現在才7
也就是說
這又是一個超級大項目
想到這里,陳神瞇了瞇眼
“是可控核聚變還是曲率飛行又或者是更高超的超空間技術”
“不過不管是哪個,我都不會再鉆地底。”
說完,陳神轉身回到了電梯,按下了下行的按鈕。
在電梯里。
陳神抽出一點空閑來查看無人機甲后面的技術資料。
在怪獸項目啟動的時候,無人機甲項目關于生物改造的部分已經結束,他沒看過的只有蟲洞制造的部分。
之前他只是從技術大綱上知道空間晶體可以分解出巨大的能量,打開人造的蟲洞,但是晶體要怎么分解,蟲洞要怎么打開,打開之后要怎么維持,向哪里打開都不知道。
這最后一部分的資料應該就是說這個的
“通過激發空間晶體的能量,在短時間內聚集出巨大到足以折疊時空的力量,使兩個空間點重合,從而打開一個短時間連接的空間通道。”
這就是系統對人造蟲洞的原理概括。
聽起來十分簡單甚至是簡陋。
“如果有誰敢跟我說這句話是打開蟲洞的關鍵,那我一定會把他的頭擰下來。”
陳神在心里吐槽了一句,不過系統沒有頭,所以他相信這句話。
走出電梯,回到自己的辦公室,陳神一個人接著往下看。
空間晶體制造出來的蟲洞原型是電影里通過無人機甲制造的蟲洞,所以它不能像電影里位于海底的那個蟲洞一樣,持續存在時間以年為單位。
跟第二部電影里一樣,只要空間晶體的能量供應斷絕,這個人造蟲洞就會被關上。
這不是一個通道,更像是一趟單向列車。
他們可以趁著蟲洞開啟的時間,向蟲洞的對面運送一點東西,發車時間截止到空間晶體的能量耗盡為止。
而且終點站也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
蟲洞的打開需要雙向的能量。
也就是說,不僅在入口這里要有足以支撐蟲洞開啟的能量,在蟲洞出口處,也要有同樣巨大的能量。
電影里,蟲洞在地球這邊的出口是依靠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運動的能量維持。
類比一下的話,如果他們選擇用空間晶體打開蟲洞,那出口也必定會連接在一個擁有巨大能量的地方。
運氣好一點的是像地球這樣的海溝,運氣壞一點的話,那也許就是某個恒星的內部,甚至是黑洞或者某種人類到目前都沒有認識到的星體空間
如果遇到了這些地方那以目前人類的實力,恐怕連探索的能力都沒有,探測器在離開蟲洞的瞬間就會被擠碎,甚至不知道信息能不能順利傳回來。
所以在出口的選擇上只能一步步嘗試了,總有一天可以試到一個人類可以正常登陸的出口。
而且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可以記錄蟲洞出口的能量特征,在打開過一次之后,以后就可以在相同的位置上打開蟲洞。
比如在異星球某一條海溝打開了蟲洞入口之后,發現這里可以讓探測器登陸,那么以后就可以選擇性地篩選出這條海溝的能量信號特征,然后與它建立連接。
不過
這樣做的話是不是有哪里不對勁
然后陳神才猛然驚醒
制造怪獸人造蟲洞異星球固定地點登陸
這不是先驅的做法嗎
先驅竟是我自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