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花開的聲音
這個王兵,手里拿著鉛筆,在哪里說道。今天要寫的作業不多。他坐在椅子上,將手里地一美元前,放在桌子上。低著頭,開始寫作業了。
羅文靜看著兒子寫作業,自己就去廚房里了。
春節過后,學校里面也開始放假了。
天氣,冷,做什么事兒都不方便。還好羅文靜和王強兩個人,都在大學里面進行著教書的工作。這個工作,對于王兵來說,是不一樣的。平靜之中,對于羅文靜和王強來說,生活是一份美好而又幸福的日子。這份幸福而又美好的日子,是因為這份工作不僅穩定,而且,有著高收入。
放假在家里待著,羅文靜建議一家人去旅游一番。
帶著兒子出去旅游,是羅文靜提出來的。當然了,出去旅游,自然是少不了王強一起跟隨的。王強這個家長,無論是做什么事兒,都是會參與當中的。是的,王強無論是去做什么事兒,都是會參與到其中去的。作為家里的當家人,自然對于去哪里旅游,也是很有想法和建議的。
去美國的首都,或者是去美國的舊金山,都是王強覺得很是不錯的地方。
經過了一番商量之后,一家人決定去華申頓。
華盛頓這個地方,有著不一樣的的概念和含義。因為,白宮,在哪里。
美國的白宮,由1800年建立。
1812年英國和美國發生戰爭,英隊占領了華盛頓城后,放火燒了包括美國國會大廈和總統府之類的建筑物;過后,為了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1814年總統住宅棕紅色的石頭墻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命名為“白宮”。
白宮在很久以前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
1790年7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決定在波托馬克河岸建立美國永久性首都。它授權美國當時總統喬治華盛頓選擇首都地址。地點選定以后,法國工程師皮埃爾蘭方特受命規劃城市藍圖。美國當時國務卿杰佛遜向總統和哥倫比亞區專員提議,為這兩項設計,在全國范圍內舉行建筑設計競賽。
1792年7月17日,生于愛爾蘭并在愛爾蘭受教育的建筑師霍班,在競賽中獲勝。他的設計,采用了布列顛群島的民居形式。1792年10月13日,由美國共濟會和哥倫比亞區專員共同為白宮建造,正式奠基。霍班負責指揮現場施工。
1797年,華盛頓總統離任時,白宮只建好了墻壁,裝好了屋架。
1800年11月1日,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他卸任前幾個月,住進白宮。白宮開始成為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第三任總統杰弗遜吩咐每天早晨打開總統官邸房門,公民可以在不影響總統辦公的前提下參觀官邸。這是杰弗遜民主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在歐洲的經歷告訴了他,社會公眾對政府首腦的辦公室都很感興趣。
1812年,發生的第二次美英戰爭中,英隊入侵華盛頓。
1814年8月24日,英軍焚毀了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副空架子。
1815年,霍班再次走馬上任,指揮重建白宮,于1817年9月門羅總統就任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