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這抹了芝士的吐司還真就立在了桌面上。
“可惜沒提前錄像,不然預定十大打臉視頻。”陳博深表惋惜。
“你們什么都沒看見,我們要相信科學,懂了嗎”老師夾起吐司,憤怒地塞進嘴里,沒嚼幾口,直接硬咽了下去。
“第二個假設,是平庸者悖論,跟你們的工作息息相關,認真聽好,咳咳”
老師喘順氣,接著說“它是由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發展來的,不是那個抽搐的帕金森綜合征,你們別多想。”
“能力資質皆不如你的人身居高位,這是平庸者悖論的核心,注意咯,提到的不如你是客觀上的,不是主觀你認為的不如。”
“要解釋這個現象的成因,很簡單,先把自己放在領導的位置上。”
老師打了個比方,你是位能力尚可的職員,靠資歷混到了領導高位,復雜的工作令你手足無措。
此時你面臨幾種選擇,要么退位讓賢,要么請高人相助,要么找兩個不如自己的瓜皮替你分擔重任,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盡善盡美難,但差強人意總歸問題不大。
第一條路等于失業,第二條路是預備失業,唯有第三條路有盼頭,庸人危險小,好控制,萬一撞大運分到什么好項目,金錢名望全掛在自己名下,豈不美滋滋,混就完事了。
越是復雜的企業組織架構,行政系統的運轉效率越低,誰讓大家找的都是瓜皮。
現代職能的精細化分工也導致了人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成為全才,只能專注于某一方面。
90年代的會計是個統稱,而后根據部門崗位、企業屬性又拆分出了出納、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外部審計、內部審計、財務管理、稅收籌劃
隨著模塊被細分,大多數人可能工作幾十年只知道自己負責的業務如何去處理,一旦官升高位,需要進行全局性掌握,免不得疲于應對。
管產品的不懂銷售,懂銷售的不通管理,會管理的又凈是些只會剝削的無良資本家,全能型復合人才到哪都是珍稀物種。
老師義憤填膺說“我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了黑心老板,要求多,給的錢還少,大餅畫的比誰都漂亮,最后帶著小姨子跑到國外躲起來了。”
“勞資市場的畸形是平庸者悖論滋生的溫床,你們到時找工作切記要貨比三家,見識多了,心里才有數,別像我一樣,迷迷糊糊地幫人白打一年工。”
“勞資市場”陳博想了想才反應過來,這是勞動力和資本方市場,不是老子市場。
所謂的勞資市場畸形,最關鍵的矛盾在于勞動者的付出無法被準確量化,你說一個碼農的薪水,是按他一秒鐘能敲多少有效代碼來算呢,還是按他貢獻的產品價值提成算績效呢
如果是前者,萬一有個觸手怪,豈不是項目沒盈利,就把公司搞破產
如果是后者,一個項目從研發到投產正常最快半年,前期拿著微薄的底薪喊奮斗誰特么給你996,第二天就反了。
因此企業總會根據市場行情和自身情況劃定薪酬區間,勞動者在信息決策中處于不利態勢,議價空間不足,難逃被盤剝的命運。
中小廠不穩定,隨時朝不保夕,所以就業者們在相同條件下通常會優先考慮大企,選擇面一廣,被盤剝的就更厲害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天啊,身為一個從業十年沒換過工作的碼農,我可真是個幸運兒呢。”陳博暗自慶幸。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