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循想了想,“楊先生,我早就聽過何銳這人的名聲。何銳在日本著書立說,看過何銳的地緣政治初解以及東亞儒家文明以及世界之未來,我最初以為何銳是個歐洲人。他對世界局勢的闡述,讓我回憶起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在大學里聽講的時光。必須得說,我從未想過在中國會遇到擁有全球視野的學者。”
楊度愣了愣,他知道莫里循很欣賞何銳,卻沒想到莫里循對何銳的評價如此之高。這下楊度起了好奇心,“莫里循先生,您這樣評價何銳。何銳的眼光與李鴻章李中堂相比,相差多少”
莫里循輪廓分明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連銳利的眼神都顯得柔和了一點,“李鴻章先生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東方式的宮廷模式。何銳督軍的理念完全是歐洲模式,他的視野不限于中國一個國家,而是著眼于全世界。這兩者之間的分別,用中國話來說,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沒有比較的基礎。”
楊度換了個問法,“莫里循先生認為何督軍的見識和當前中國政府里面的那些人比較類似”
莫里循想了想,搖搖頭,“我認識的官員并不多,而且中國官員們并不習慣于表達自己對世界局勢的看法。所以我沒辦法做出比較。”
楊度還是不死心,索性問道“要是強行把何銳與莫里循先生相比呢”
莫里循笑道“我此次去天津,采訪我的記者正好是采訪過何銳督軍的那位。我倒是更想詢問那位記者這個問題。如果楊先生真的想知道,何不與我同去”
楊度明白了莫里循的態度,便嘆息一聲,“我要留在京城輔佐大總統。還望莫里循先生早日回到京城。”
送走了楊度,莫里循準備好行李,告別夫人前往天津。在大公報的報社門口剛下車,就見大公報正門打開,報社總理社長英斂之領著一眾編輯記者快步而出。英斂之上前熱情的握住莫里循的手,笑道“莫里循先生到大公報來接受采訪,真的是令報社蓬蓽生輝。快請進。”
在報社人員夾道歡迎中,莫里循隨英斂之進了報社。英斂之隆先向莫里循介紹了大公報內的頭面人物,又領出一位三十歲左右,留著兩撇漂亮小胡子的記者,“這位乃是莫楊記者,此次專訪由他負責。”
莫楊也有些激動,上前與莫里循握手,“感謝莫里循先生答應此次采訪,不知莫里循先生對此次采訪有什么要求么”
莫里循看了看周圍一群人,答道“我希望能夠單獨采訪,地點就安排在我住的旅館吧。”
周圍的記者都露出羨慕的神色。對何銳的專訪發表后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但對大公報這家與袁世凱頂撞抗爭的報社來說,何銳的表態并不算是激烈,而且北洋高層對這篇專訪根本沒有回應。雖然報社高層對采訪評價很高,卻也沒能在民間引發巨大的反響。
現在采訪傳聞中支持袁世凱稱帝的英國代表莫里循,其新聞效果必將十分強烈。這次采訪落到莫楊手里,其他記者想不羨慕都不行。只是莫里循點名接受莫楊的采訪,其他記者著實沒辦法爭取到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