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加入協約國的立場并沒有讓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感到意外,以何銳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經歷,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算是符合學歷的表現。最后朱爾典只是感嘆了一句,“北洋那邊的人若是能理解這些就好了。”
參贊微微點頭。如果只憑借這么一封信就想說服駐華公使給何銳什么好處,這也未免太小看了這些中國通。
不過參贊還是提出了建議,“不如公使給何銳發一封賀電吧。”
朱爾典覺得這個倒是可行。但是轉念一想,便答道“等何銳給咱們發了電報之后,咱們回電的時候順道祝賀他一下。”
參贊不禁莞爾,覺得這個處理方式的確很妙。
朱爾典并不知道的是,倫敦的印刷廠正在印刷的最新一期泰晤士報上,一篇大英帝國的全新支持者,中國東北最高行政長官何銳的新聞赫然在上面。
莫里循名義上是泰晤士報的遠東地區撰稿人,每個月都供稿。這篇稿子當然關乎莫里循自己的利益,然而也并非是莫里循瞎編亂造。稿件內容的確是莫里循根據自己對何銳的了解所寫,明確的公開支持協約國獲勝立場的中國政治人物,何銳即便不是第一個,至少也是地方首長地位上的第一人。這種支持與合作正是英國現在最需要的。
以泰晤士報的影響力,何銳的名字很快就得到了對遠東有興趣的協約國政客們的關注。而報道中寫明白了何銳的履歷,很快,就有英國政客到日本大使館與中國大使館尋求認證。
丘吉爾議員從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出來,就去了英國陸軍大臣勞合喬治的辦公室。勞合喬治看到了丘吉爾,不禁微微皺眉。這位年輕的國會議員在任的時候先是和那幫毫無遠見的混蛋議員們扣了本該給奧斯曼帝國的戰列艦,又給俄國許下了戰后拿到君士坦丁堡在內的承諾,直接導致德國人用兩艘戰列巡洋艦就誘使奧斯曼帝國加入協約國的惡果。
當時是1915年1月,丘吉爾還是海軍大臣,他根本看不起奧斯曼帝國,就強力推動達達尼爾戰役,試圖逼迫奧斯曼帝國退出戰爭。然而被認為是歐洲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在凱末爾率領下英勇奮戰,戰爭結果與英國想的截然相反。
達達尼爾海峽之戰,此戰共有約50萬協約隊參戰,其中英國41萬含英聯邦軍隊,法國79萬,共計傷亡252萬人。奧斯曼帝國參戰50萬人,傷亡也是25萬人。雙方參戰人數和損失人數差不多。
戰役失敗且不說,英法聯軍竟然敗給了奧斯曼帝國,對協約國的戰爭信心本就是沉重的打擊。而俄國大使看到英國內閣成員,也立刻擺出一副臭臉。
由于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協約國,加上達達尼爾戰役的失敗,俄國的交通線被徹底切斷,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來應對戰爭。
雖然丘吉爾只是那一票議員們的代表,并非他一意孤行做出的戰略決定。但是丘吉爾也不得不辭去海軍大臣,辭去了議員,跑到法國前線當了一年營長,最近才以戰爭英雄的身份返回倫敦,重新當選了議員。
有了這個前科,陸軍大臣勞合喬治打起了精神,對丘吉爾議員的拜訪先做了精神上的建設。
“閣下,這個人很有意思,能夠成為英國方面的助力。”丘吉爾開門見山的說完,就把泰晤士報放到了勞合喬治面前。
陸軍大臣勞合喬治看了看報道,有印象。報道題目比較夸張,但是內容到頗有實料。而且最重要的是,丘吉爾也終于提出了團結盟友的建議,而不是強硬的四處樹敵,這讓勞合喬治覺得丘吉爾吸取了經驗教訓。
但勞合喬治并沒有被這蠅頭小利所動搖,他淡定的問道“那么議員認為這名中國地方長官的價值在哪里”
丘吉爾一臉冷酷,“我們并不需要給他什么,只需要給這個人一點暗示,剩下的就看他的表現。”
勞合喬治不禁微微皺眉。即便是在英國,丘吉爾也是一名公認的強硬帝國主義者。大英帝國的利益在丘吉爾看來是至高無上的,為了維護英國的利益,丘吉爾可以做任何事情。這種政治態度得到了許多上層人物的欣賞,也是為什么丘吉爾能夠在政治上有那么大的責任,卻能夠重返英國政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