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21日,泰晤士報上刊登了莫里循的新聞,1月23日,費加羅報上也刊登了另一篇充滿了法國文風的同樣新聞。
與莫里循的擔心不同,并沒有人因為中國的現狀而小看何銳,既然歐洲從上層到底層都不認為中國能夠建設出工業體系,遇到這樣的困難就沒什么好嘲笑的。反倒因為這篇內容翔實的新聞實事求是的講述了中國東北兵工廠建設的艱難,引發了不少人對中國工廠的欣賞。
上層與下層的看法就頗不相同,下層看到的是中國建設兵工廠的艱難,上層看到的是兵工廠的產能。英需大臣丘吉爾最初想利用何銳的新聞價值,現在他發現何銳的價值或許更大,一個能夠廉價生產步槍的兵工廠在當下的時間真的很有用。
在法國,馬格隆的情人的丈夫,法需部長下班后回到家,就見到他通知的人已經到了。
“你們去中國參加兵工廠的建設。”部長閣下命道。
“去中國”幾個青年都很訝異,“那里有什么好去的”
部長并沒有解釋,只是命道“俄國需要更多軍火,你們的工作就是提升產能”
之后也不管青年們的想法,直接讓那些人回去準備行李。
等青年們離開,部長站起身走到窗邊,看到青年們有些不高興的背影,心中嘆息著年輕人真的不懂長輩們的良苦用心。新的征兵即將開始,現在讓這些人去殖民地都已經不再合適。因為殖民地也已經開始大量征集青年投入戰爭。
在這種時候,官方能夠施展的辦法并不多,派他們去中國加入兵工生產,已經是最不會被人詬病的手段。當然,這也托了費加羅報的報道,讓巴黎人民知道有這么一個兵工廠正在為協約國生產裝備,并且急需協約國的技術支持。
好好活下去啊部長在心中嘆息著。
不過能派去中國兵工廠的人乃是少數,很快,這件事就被人忘記了。
進入4月,法國對德國發動了進攻。停滯了幾個月的戰場再次硝煙彌漫,雙方的重炮群開始轟鳴,把無數炮彈向著對方發射。
原本法國方面認為靠著火炮轟擊敵人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法軍傷亡,加上進攻的尼韋勒地區面積很小,所以樂觀的把傷亡定為一萬人。
然而4時內,法軍有統計的傷亡就到了98000多人,估計實際上的傷亡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之多。
為一萬人傷亡準備的軍醫院已經不是人滿為患,而是被徹底擠爆了。傷員們根本得不到及時救治,他們就如同垃圾一樣堆在醫院。通道上,房間中,帳篷里,到處都是傷員的慘叫與呻吟,他們捂著流血的傷口,卻無人問津。
輕傷拖成了重傷,重傷則引發了死亡。有些傷員受不了這樣的環境,痛苦的想爬出軍醫院。然而更多的傷員被運進來,通道堵的死死的,進不去也出不來。血腥氣彌漫在軍醫院里,讓不少傷員精神失常,他們流著血站起身,吼叫著推搡著。
有些輕傷員踹開圍欄,沖了出去,也不管衛兵們的阻攔,開始向著后方進發。這時候,傷員們再也沒有心思為國奮戰,他們此時只剩下一個念頭,逃離這里,逃回家去。法人已經不想再打仗了
在之后的半個月內,整個法軍突然爆發了逃兵潮。短短兩個星期時間內的逃兵數量就超過了過去兩年多逃兵總和的數倍甚至是十倍。
法隊大嘩變的消息震驚了英法上層,在這個戰爭時期,新聞消息是被嚴密封鎖的。所以法國普通士兵其實并不知道,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開始組建新政府。
同盟國受到的壓力驟降,如果此時德軍發動猛攻,法軍很可能出現總崩潰。
也就在這個時候,泰晤士報與費加羅報上又刊登了關于戰爭的好消息。中國北洋政府開始有了加入協約國的意思,而且并非是中國單方面加入協約國,而是美國與中國有可能一起加入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