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大冬天,每天都有數千人沿著鐵路或者走渤海的水路進入東北。政府當然不會任由流民亂走,好在流民們絕大多數都是來投奔親戚的,而東北的戶籍制度也初步完成,甄別工作也不至于無從入手。
所以就導致了現在的局面,何銳下令不對通過甄別的人員收火車運輸費,就靠鐵路運輸把他們送到親戚所在的村鎮。但每天這么多人前來,給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但吳有平也著實不想再思考此事,就與同車的軍人們拉起了家常。問起大家到了長春之后想做什么,軍人中有人帶著憧憬答道“想上學”
其他軍人本想說點別的,聽到這話,紛紛附和,“是,想上學。”
吳有平知道軍中現在大辦教育,而且了與小學級別同等年級的認證。而且軍人退役后,還可以到學校繼續上學。在格外提倡成人教育的當下,軍人們每天都接受要學習的培訓,有這樣的想法并不意外。
正在考慮教師數量夠不夠的情況,吳有平突然靈光一閃,有了解決流民問題的思路。
現在培訓的教師這么多,何不從教師中征調一批人呢現在一個教師崗位兩個輪訓老師,把輪訓人數提高到一個崗位三個人,缺乏政府工作人員的問題不就解決了么
能用的人員問題終于解決,吳有平只覺得壓在心頭的大石頭落地,也不禁對身邊的軍人們露出笑容,“對,上學,還是要上學啊”
人口的煩惱并非針對每一個政府官員,譬如招商局局長莫里循就在用熱情的筆調給英國內閣官員寫信。
“隨著大量流民進入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工業崗位從業人數快速提升。機械制造,兵工廠的工人數量增加比較緩慢,但是采礦、運輸等部門的人員數量增加非常快。而比例增加最快的職業是教師,即便東北地區的教師素質遠遜色于大英帝國,但是人均教師擁有數量則是突飛猛進。何將軍在教育上的巨大投資展現出他作為一名政治家的遠見,也必然讓堅定執行這個政策的東北地區獲得巨大收益”
蘸水鋼筆刷刷點點的在紙上寫下對東北地區政治經濟的描述與判斷,莫里循熱情洋溢。因為在1817年底,莫里循接到了一封來自倫敦的信。信是一位內閣里面實權人物寫來的,這位人物邀請莫里循到這位大人物手下做秘書。
以莫里循的水平,自然知道大人物要的是莫里循關于何銳的信息,幫助大人物達成步步高升的功績。莫里循當然沒指望過自己能夠成為內閣成員,也沒奢望過自己能夠成為議員。但是能夠成為內閣某位大人物的私人秘書,就等于是正式接觸到英國上層。這樣的機會不能錯過。
而且在莫里循看來,東北的局面就是這么樂觀。何銳頭兩年的土改,還建成了大量的國營農場。這些農場經過一年多的開發,開始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今年就能有不錯的收成。
工業發展也頗為順利,現在的東北已經成為大英帝國可以借用的力量,如果使用得當,定然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寫完這些,莫里循端起涼了的茶水喝了一口,思索片刻后他繼續寫道“法國在華的人員明顯有接近何銳的跡象,這些法國人很希望能夠通過何銳的武器支持,讓親法國的俄國國內力量獲勝”,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