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察克覆滅在即,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被紅軍控制。越飛覺得這次行程將會輕松很多。但想到何銳這個中國最大軍閥的難纏之處,越飛思索片刻才問道“列寧同志,我們要與何銳簽署密約么”
布列斯特條約就是越飛負責簽署,列寧對越飛的工作能力非常有信心。既然越飛已經理解要做什么,列寧同志就單刀直入的說道“何銳現在雖然是中國地方領導人,我認為他會成為中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能夠了解何銳對于世界局勢的判斷。”
“列寧同志,您相信何銳么”越飛問了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
“從到現在為止看到的何銳的所有作品與發言,他的態度非常誠實。而且對世界革命并沒有惡意。何銳有能力制定并且執行的經濟政策,他領導的東北政府是由很多出身不同的人組成,雖然這些人的出身成分缺乏革命性,但是在經濟建設方面,他們并沒有顯露出代表封建地主或者資本家的利益的傾向”
列寧同志講述著自己對東北政府的判斷,在說服越飛同志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說服自己。
越飛同志明顯被說服了。在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同志的判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僅讓革命獲得了成功,更讓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眼前戰爭的失敗雖然出乎意料,但是列寧同志對失敗的判斷也讓越飛更看清了當前的局面,反倒堅定了越飛的信心。
于是,越飛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同志,我們要向何銳提出劃界么”
列寧同志知道中俄兩國的關系,尤其是沙俄乃至于兩年前的布爾什維克政府,都希望外立。從俄國的角度,這是確保安全的手段。但是從中國的角度看來看,這是充滿敵意的行動。從民眾的愛國情緒而言,這是制造仇恨的行動。
想消弭敵意,就得拿出一些誠意來。
“我們愿意就沙皇俄國強加給中國的條約進行討論。”列寧同志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
越飛委員很清楚這話的含義,也就沒有就這個敏感問題多問什么。而是詢問起列寧同志對何銳的期待。
談了好一陣,越飛得到了應有的授權范圍,便起身告辭。出發前,越飛專門詢問了最近前線戰況。得到的消息不是非常好,經過大半年整頓的白俄軍頂住了紅軍第一波的進攻。并沒有如之前那般一觸即潰。在莫斯科收到的戰報中,白俄軍甚至恢復了在內戰初期拼刺刀的勇氣,在紅軍沖進戰壕的時候與紅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
越飛同志回到辦公室,立刻召開會議,安排工作。外交委員會的成員都感受到了越飛委員的急切,便提出了自己的不解。既然戰爭還沒結束,為何要如此著急的跑去中國東北。等到戰爭結束后再去,會談會更加輕松。
“同志們,如果能夠讓何銳中斷對白軍的支持,我們紅軍戰士能減少多少傷亡”越飛反問。
外交委員會的辦公室里沉默下來。沒人再能說出什么反對的看法。從爭取減少紅軍傷亡的角度看,作為現在白衛軍物資來源的的東北政府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見同志們都被說服了,越飛委員做了人員安排后,立刻聯絡前往遠東的火車。
火車上坐滿了人,大部分都是前往遠東的紅軍,他們奉命前往遠東參與殲滅高爾察克白衛軍的戰斗。紅軍戰士們很多都是第一次離開故鄉的淳樸農民,大家討論著戰斗好不好打,也會談起糧食收成,家里的情況。
越飛并不是很喜歡聽這些話題。蘇俄現在面對的局面太危險了,即便列寧同志主持的會議很溫和的解決了這次戰敗的問題,也只是讓布爾什維克中央內部穩定下來,不會因為激烈的人員變動而失去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