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散會之后,何銳叫住外事局劉局長,“向京城發電報,要求在美國主持的華盛頓海軍會議上提出山東權益問題。”
劉局長已經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外事局領導,聽到這話之后沒有詢問這件事本身,“主席,這是要向皖系和直系發出什么樣的信號”
說起來何銳的安排已經屬于政治不正確,把對皖系與直系的工作也暫時撂給外事局。不過從工作效率角度來看,讓外事局負責這些事情最合適。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不管是治安還是地方治理,東北政府與中國其他政治勢力基本沒有什么可合作的內容。
本書首發塔讀a免費無廣告,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唯一讓雙方有共識的只有商業,但是與日本作戰已經迫在眉睫,沒空就這些事情讓商務廳處理。
就如外事局劉局長所說,段祺瑞政府接到了何銳的電報后,著實弄不明白何銳這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后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并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525:525:315:175:17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此時會議還沒召開,所以中華民國外交部也不知道事情發展。即便他們知道,也不覺得這和自己有什么關系。以中華民國孱弱的海軍,以及落后的工業水平,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到這樣的談判中。
至于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之后討論山東問題,這件事與東北大帥何銳毫無關系。如果他們此時聽到程若凡百忙之中給東北市長們講的課程,大概會嚇壞吧。
“總動員不是告訴民眾,戰爭開始了。而是在戰爭不可避免之前把國家運營轉入戰爭軌道。”程若凡面對五位省委書記,五位省長,數十位市長,不僅沒有絲毫的不安,反倒因為要把數年來所學所積累盡量講清楚,加重了自己的語氣。
“總動員分為軍隊編組與產能規劃兩部分。軍隊動員的基礎是整個東北的人口統計,各個村、鎮,每一個城市的小區、街道、區的居民情況都已經有完整的人口統計。根據不同的動員級別,所有符合該動員級別條令中的適合人口,都要前往當地征兵辦報道。由此組建部隊”
大家給我投票吧,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