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的發明與大規模應用,引發了戰爭模式的改變。指揮通訊的強度快速增加,使得各部隊的信息往來密度大大提升。不管是日軍還是東北軍,在戰前就定時通訊。戰斗開始后,通訊密度從之前一兩個小時一次,縮短到半小時。戰斗越激烈,通訊間隔甚至會縮短到15分鐘。
10月10日上午10點40分,距離上次發報不過10分鐘,第二集團軍司令部就接到了新的電報。胡秀山心中只覺得一陣輕松,卻一言不發。
果然如胡秀山所料,電報報告,“8軍2師3團已經攻克日軍第二十師團部。日軍主力開始后撤。”
胡秀山沒有對前線步兵做任何指示,他轉向空軍聯絡官,“命令空軍,加強空中偵查。空軍機場建設部隊準備出動。”
塔讀a,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網站
空軍聯絡官大喜,立刻答道“是”
消息傳到空軍司令部,空軍司令蔡世坤大喜,立刻命令偵察機編隊快速出勤。接下來,空軍司令蔡世坤立刻與副參謀長對著地圖再次確定新機場的位置。
在作戰計劃中,空軍要建設的機場并不在氣候寒冷,氣象條件復雜的朝鮮深山里。而是在氣象相對不復雜,氣候也更加溫暖的朝鮮沿海地區。這空軍根據飛機特點提出的建議。合理的建議自然要遭到相關問題,由于沒有前線機場,空軍必須從鴨綠江邊的東北軍機場起飛,飛過100公里的距離抵達長津湖地區執行任務,大大限制的空軍的實力。
100公里還在空軍的接受范圍內,從鴨綠江到平壤,有500公里。這已經大大超出空軍的作戰半徑。如果空軍從平壤機場起飛,飛行員至少可以在高空遠遠的對260公里外的漢城看一眼,就立刻掉頭飛回來。
飛行員們卻時間想這么多,偵察機組接到命令就快速起飛。不到一個小時,遠方一片巨大又明亮的水域出現在視野里,那就是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
由于東北軍已經處于優勢,偵察機降低了飛行高度。就見東北軍部隊從西部與北部涌入日軍陣地,雖然還有些零星日軍的火炮噴吐出煙霧,在猛烈的攻擊面前已經不值一提。
繼續向前,卻發現日軍的后方陣地依舊在抵抗,而且通往后方的道路上并沒有出現奪路而逃的日軍。這讓偵察機組非常不解。日軍為何不逃呢
偵察機也是有慣性的,稍微向前一飛就飛出去好幾里地,在視線遠處有大量部隊行動的跡象,偵察機趕緊停止轉彎飛回的操縱,向著前方飛去。很快,觀察員就興奮的大喊起來,“是我們的部隊我們的部隊從后面包抄上來了日軍死定了”
駕駛員并沒有詢問是否是日軍偽裝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很蠢。為搞一些特別行動,弄些敵軍的軍裝,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大規模換裝敵軍軍服,就完全不合理,而且也不經濟。軍服制作也要花很多錢,而且軍隊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互相見到后立刻打成一片。
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有嚴格的警戒與識別規定,兩支穿同樣軍服的部隊,也不會在沒有徹底搞清楚對方是誰之前允許對方靠近。
塔讀a,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網站
隨著偵查信息以及部隊電報匯集,胡秀山命令給東北軍司令部發電報。